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乾隆时期的著名诗人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相传是黄庭坚的后裔。著有《两当轩集》二十二卷,收诗一千一百七十八首,词二百一十六首,文六篇。 黄景仁的一生,正当清王朝的全盛时期,然而由于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加之少年时代一些至亲相继过世,致其自幼便处于忧患之中,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天才在童年便已初露端倪,七、八岁时便能开笔为文,尤沉迷于诗。十六岁时应童子试,在三千人中高居第一。但成年后,五次应江宁乡试、三次应顺天乡试均名落孙山。自十九岁起,为养家糊口,开始游幕生涯,足迹远涉苏、浙、皖、直、鲁、湘等地。二十六岁时,北上京师,次年参加乾隆东巡召试,考取二等,获武英殿书签之职。不久迎老母妻儿北上。但“长安居,大不易”,官卑俸薄,家计维艰,加之疾病缠身,日渐窘迫,最终无力维持,只好在三十一岁时将家眷送返常州。两年后,以武英殿书签例得主簿,由人资助,捐了县丞,在京中候铨。次年春天,为债家所迫,抱病出都,将赴陕西依靠怜才爱士的巡抚毕沅,然而行至解州运城,竟不幸病逝。 黄景仁诗多嗟贫叹苦、啼饥号寒之作,这正是他生活和性情的真实反映。他早著才名,孤高自负,但没有得到所期望的社会地位,故而诗中歌颂“盛世”之作甚少,而刻画愁苦之辞为多,一部《两当轩集》,可当一篇《感士不遇赋》来读。由于在爱情上也未谐所愿,他的情诗也是一片凄清悱恻、无限掩抑低徊。而其山水诗,则虽俊逸清壮,亦难藏抑塞愤懑之气。与友朋唱和之作,亦多作不平之鸣。 黄景仁诗大部分都笼罩着浓重的感伤情绪,这种风格通过他常用的“月”、“酒”、“秋”、“鹤”等意象得到了深化。“月”在黄景仁诗歌中很少成为宁静或闲淡的“背景”,而是或衬托孤寂,或寄托愤激、或渲染郁结。“酒”意象在其诗中则随着生活的日益困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借以浇愁的是酒,籍以表狂的是酒,凭以忘世的也是酒。而“秋”意象的大量使用,则形成了黄诗中的“秋气”,即使西风送爽,他笔下的“秋”也难免淡淡的哀愁,而更多的时候,诗人眼中的“秋气”皆是肃杀、萧条、凋败的象征,用来暗喻周遭的客观现实。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