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判断教育研究——以品德与社会课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w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中国以及整个世界都进入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在物质生活变得日益富裕的同时,新的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等现象,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然而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已显得力不从心。 社会科课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通过让儿童认识社会,培养其公民素质的综合课程。尤其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它逐渐代替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成为我国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担负起了道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双重重任。如何更好地发挥它在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成为了本文研究的主题。 本文试图运用西方两大道德教育思想——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从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入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科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导言通过对社会现象和实际课堂教学的观察,提出了研究的源起,并引入价值判断教育,随后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之后阐明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阐述了价值判断教育的理论基础——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了这两大道德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实施策略等,为我研究价值判断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描述了笔者对价值判断教育的构想。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长期以来缺乏价值判断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价值判断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然后吸取了两大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从实施载体、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构想了价值判断教育的框架。 第三章具体阐述了价值判断教育的实施策略。结合笔者参与《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和课堂教学观摩的经历,借鉴美国和日本社会科教科书及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从教科书设计、教学指导方法两方面详细阐述了实施价值判断教育的策略,力图寻找一条推动我国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路。
其他文献
课程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着课程的编制与实施,左右着课程的实际面貌。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现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的课程取向往往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在这种背景下,教师
本文对高职院校营销效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被调查学院已具备很强的营销意识,尽管没有正式使用营销概念,但是在工作中已经将这种理念融入进去了;而且已有的战
本文对建国后我国高校扩张的特征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文章以建国以来我国高校规模扩张为研究现象,参照西方有关教育扩张的理论视角,在对建国后我国高校规模扩张各种数据加以整
本研究运用ERP技术,以汉语双字名词为材料,在孤立的语境状态下来验证汉语中的具体性效应(concreteness effect)以及内在机制,同时验证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解释具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