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和整治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土地学科内研究的重要问题。而高原湖滨地区由于特殊的生态敏感性,其内的农村居民点更加需要合理的布局和整治。本文以云南省滇池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数据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voronoi图为研究工具,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用地特征,在生态规划控制的前提下利用生态位适宜度的分析方法,分析评价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的现状适宜程度,结合居民点的自身用地特征和历史演变,划分居民点发展类型,并探究不同类型的布局优化模式,拟定布局优化的具体方案。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景观生态学和计量地理学的方法,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研究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用地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和问题,作为适宜度和布局优化理论研究的基础。(2)通过滇池流域的相关生态规划构建规划控制分区,通过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构建经济、社会、自然适宜度指标评价体系,利用GIS的分析计算工具,结合规划控制分区和居民点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综合测算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的宜程度。(3)依据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程度,结合流域农村居民点的历史演变,将农村居民点划分成分成“积极拓展型”、“控制发展型”、“政策保留型”和“整治拆迁型”四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探究不同居民点类型的布局优化模式,构建布局优化的方案,为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综上所述,论文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布局优化模式,拟定了村庄布局优化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布局情况散乱,分布适宜程度不高,优化布局的迁并潜力较大。同时,利用GIS和空间地理的分析方法能够全面地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有效地制定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模式。最后,空间优化布局方案的提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科学依据,为高原湖滨城市探求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平衡提供研究思路,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现实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