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茄病镰刀菌感染大鼠角膜早期表面活性蛋白A和D (surfactant protein A and D,SPA、SP-D)的表达,初步探讨SP-A、SP-D在真菌性角膜炎固有免疫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损伤组、真菌性角膜炎一组、真菌性角膜炎二组。右眼为实验眼。空白对照组5只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单纯损伤组25只模拟模型的制作不接种茄病镰刀菌;真菌性角膜炎一组、真菌性角膜炎二组各25只建立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单纯损伤组、真菌性角膜炎一组、真菌性角膜炎二组分别于建模后6h、12h、24h、48h、96h处死5只大鼠。各组分别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的眼部变化;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角膜组织炎症程度;(空白对照组、单纯损伤组、真菌性角膜炎一组取右眼角膜,真菌性角膜炎二组取左眼角膜)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角膜组织SP-A、SP-D mRNA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角膜组织中SP-A、SP-D的蛋白表达以及共表达强度。结果:(1)裂隙灯检查:真菌感染角膜6h与单纯损伤组比较大鼠眼部没有明显差异,睑球结膜充血(+),角膜水肿不明显;12h睑球结膜充血(++),角膜出现水肿;24h睑球结膜充血(+++),角膜毛玻璃样水肿;48h、96h角膜水肿明显,出现黄白色溃疡,溃疡面积大小不等,免疫环形成。(2)病理组织学检查:真菌感染角膜6h与单纯损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角膜中心上皮层缺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未见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12h基质浅层少量中性粒细胞侵入;24h角膜水肿,角膜中心上皮和前弹力层缺失,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基质浅层中性粒细胞侵润增加;48h、96h角膜水肿明显,角膜基质排列更加紊乱,基质全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免疫组化检测:正常大鼠、单纯损伤组以及真菌性角膜炎二组角膜上皮细胞有微弱的SP-A蛋白、SP-D蛋白的表达,三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真菌感染角膜6h角膜上皮细胞SP-A蛋白及SP-D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增强,与正常角膜、单纯损伤组以及真菌性角膜炎二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12h后表达逐渐增强,48h最强,96h下降,各时间点总体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空白对照组以及单纯损伤组和真菌性角膜炎二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4) RT-PCR检测:正常大鼠、单纯损伤组、真菌性角膜炎二组角膜有少量SP-A mRNA、SP-D mRNA的表达,三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真菌感染角膜后SP-A mRNA、SP-D 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24h最高,48h、96h下降,各时间点总体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空白对照组以及单纯损伤组和真菌性角膜炎二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茄病镰刀菌感染角膜的早期SP-A、SP-D在角膜组织表达显著增加,随着病情进展表达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单纯损伤组。提示SP-A、SP-D可能为茄病镰刀菌的模式识别受体,在角膜抵抗茄病镰刀菌感染早期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着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