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涵盖了社会学、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以及建筑学等学科丰富的内涵,更揭示了现代人类生活演进的天然诉求。公共生活作为现代城市的主要特征与基本价值,与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趋势息息相关,然而,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正面临着被商业街区、大型商住楼以及拓宽的交通干道挤压的挑战,公共空间本应承载的各项物质与社会功能:如在组织视觉秩序与交通节点,提供居民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展示城市形象与风貌的窗口,延续城市文脉、积淀集体记忆、形塑城市意象、传承城市精神的价值载体等方面,大多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甚至被以开发为主导的政策与唯经济效益至上的社会风气所遮蔽,这不仅使得公共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出现部分公共空间使用强度过高而部分却面临闲置的窘境,更使得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需求难以得到保障,人们在城市中的创造性、灵活性、多样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继而影响整座城市赖以生存的精神与文化,而这恰恰是关乎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软实力。当然,这并非规划师和城市管理部门所愿意看到的,但这样的城市状况却极大程度上出自他们的图纸与方案,本文从公共空间的使用对象与城市的主体——“人”的视角出发,透过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公共空间的主要代表——城市广场及其使用者进行调查访谈,并对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和思考,主要涉及社会功能、使用偏好、体验与评价、利益诉求与公众参与、心理意象、历史认知与文化保留六部分内容,发现南宁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社会功能发挥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公共活动单一、社会组织薄弱、空间结构不合理、品质环境待提升、历史文脉断裂,地方特色缺失、管理维护不善,资源浪费严重、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继而从社会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规划设计以及政策与机制三个部分提出改善公共空间的系列建议,以谋求城市公共空间为更多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价值活力,提升人们的归属感、社区感与生活品质,让城市成为居民可见、可感、可喜、可忆的生活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