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学说包罗万有,博大精深。其中,“真”乃庄子学说不可忽视之精义。本文主要从《庄子》文本出发,通过“真”之意蕴,“真”之思辨,“真”之回归的分析来探讨庄子之“真”的思想智慧。 徐克谦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一个“真”概念,并加以深入讨论,是从《庄子》开始的。认识你自己,人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是人人绕不开的哲学叩问与终极之谜,也是庄子用一生的时间去探寻与践行的终极追求。人生何为?庄子曰返本归真,返回到道生之初的自然而然的本真状态。庄子对“真”的诠释通过“真人”和“真知”来表达,只有体道得道的真人才能获得真知。神奇而超脱的真人具有真知的精神特质:死生—如心不动,看破百情顺自然。真人看透死生界限、超脱世间百情而安之若命、顺其自然的精神境界是庄子对人生意义的诠释与追求。庄子的世界大小并蓄、美丑兼收,尽展道生万物的本真状态。无论美的还是丑的,都是道生万物的表态,而非善恶标准的定型。 《庄子》之“真”涵义丰富,真与道、真与诚、真与善的关系密切。“真”是道的特性之一,道生万物,万物都具有“真”的特性。“道”无处不在,“真”也就无处不在。“真”乃顺应自然,与“真”相对的是“伪”,也即人为。庄子贵“真”,儒家讲“诚”。“真”与“诚”都具有崇高而超越的意义。相对庄子之“真”禀赋天道自然而言,儒家之“诚”首先强调明善的重要性,强调教育教化的作用和人为的后天努力。儒家立足善恶是非的标准强调“诚”与“善”的关系,强调教化的作用;庄子则认为“真”“善”浑融一体,“善”不用刻意去求学,清静无为便能保持“真”。 庄子通过真宰、真人、真知、真性等等的言说,诠释“真”的思想,目的是强调“真”之回归。所谓的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在庄子眼中不过是人间世远离“真”的争斗与攻伐,这引发庄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思,也促动庄子对本真人性的遮蔽与开显的思考。在客观的历史背景中,人间世的离真已成定局。但在主观的人为选择上,本真人性至少存在着沿道而行或背道而驰的情况,也即启蔽的双向选择。故庄子把目光从现实世界中移开,转而关注心灵境界的开拓,构建纯净本真、物我浑融、逍遥无待的思想世界,使本真生态——万物齐一的生存状态、顺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和逍遥自在的生命境界得以开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