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党和国家一直为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县中教师队伍而努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资源得以重组,教师流动也日趋频繁,部分教师远离家乡,流入到县中教学,成为“异乡教师”,弥补了县中教师队伍的不足。然而,回归故乡与留守异乡、县域内教育资源倾斜有限等矛盾促使异乡教师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鉴于此,应该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提升异乡教师的身份认同,吸引异乡教师扎根县域,这对于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研究在组织社会化理论视域下,采用质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法,以T县中学四位异乡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生活世界和教学生涯进行细致的剖析,探究其作为异乡教师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流变。首先对异乡教师所处的工作场景进行简要的介绍说明,阐述了异乡教师作为“异乡人”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远离故土,抱有回归故乡的想法;语言沟通障碍和饮食文化不同;专注教书,并不关注本土文化;没有深厚的人际关系基础;对居住地缺乏乡土感情。其次研究依据组织社会化理论,将四位异乡教师的工作历程划分为预期、磨合和转化三个阶段,从职业身份、专业身份和处境身份三方面呈现四位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通过对四位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的分析发现,宏观层面上,教师社会地位低、县域教师经济待遇薄弱和故乡的呼唤;中观层面上,学校领导人文关怀不到位、教师培训课程不合理、晋升遭遇不公平对待;微观层面上,婚姻关系的确定、关键性人物和个体特质,种种因素都会影响异乡教师的身份认同。最后,研究指出,社会应发挥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合理诉求;注重政策倾斜,改善县中教师的生存环境。学校应构建和谐民主的组织环境,制定有效的教师培训课程,提升异乡教师乡土文化素养;加强人文关怀,为异乡教师提供特殊照顾;搭建异乡教师融入县域的多重渠道,构建和谐包容的同事关系;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保障遴选公平问题。教师应激发自我调适的内生动力,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培养乡土感情,树立扎根异乡的信念;发挥个人能动性,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以上途径提升异乡教师的身份认同,从而促进县域中学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