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爱》是英国历史上一部具有显著地位的文学作品,关于《简·爱》译本的研究是翻译界不断研究和热议的主题之一。它们分别从语篇衔接角度、直译与意译角度、译本的审美特点、翻译中的女性身份认同角度、译本的复译起因角度、翻译规范角度、识解论角度、以及中英文的动态对等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和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论文决定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李霁野的译本和祝庆英的译本进行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探讨出译者的目的对译文语言和具体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导致产生出的不同翻译结果。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涵是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符号转换,而是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翻译是一种行为,而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目的的,文学创作是一种行为,而文学作品的翻译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可选择有利于实现翻译要求和目的的内容,并采用有益于实现其目的的表达方式来生成文本。本文从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的层次性原则和译者主体性原则将李霁野译本和祝庆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和解读,分析了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并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第一部分是序言,主要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背景及全文的结构;正文第一章是本论文译本和源本的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简·爱》其书和作者以及《简·爱》中译本的发展过程,前人对《简·爱》几种译本特别是李霁野和祝庆英两个译本的研究和评论;第二章里对论文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详细论述: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主要论点等;第三章讨论了要比较的两个译本他们的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之所以产生不同目的的原因;第四章对要比较的两个译本有不同翻译目的产生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展开论述,分别从词意选择策略、表达方式策略、直译/意译策略、改变句法结构策略和增加或改变词义策略方面实例分析论证了这些策略达到了译者什么样的目的。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从前四章的论述中得出结论,即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理论,不同时期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源本时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往往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在不同翻译目的的驱使下使得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就此造成了不同的译本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本文认为由于两位译者所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政治、经济环境都有较大差异,造成他们的翻译目的截然不同,就使他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很大差异,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译本。证明了用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进行比较和研究的价值,即译者在翻译目的的驱使下能选择有利于实现翻译要求和目的的内容,并采用有益于实现其目的的表达方式来生成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