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通过测量正常成人与中耳炎患者的上鼓室各径线、鼓窦入口横径的长度,探讨上鼓室大小在中耳炎(otitis mdia,OM)患者的变化,从而试图探索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也为正确看待、积极预防、及时处理、合理治疗中耳炎性疾病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的246名成人(18-73岁),以他们的颞骨CBCT影像为研究对象。①按照中耳炎诊断标准,根据颞骨CBCT显示其中耳有无炎性病变分为中耳炎组及正常组,正常组为双侧中耳均无炎性病变。其中,中耳炎组共132例,男性60例,女性72例;正常组共114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64例。比较正常组成人之间上鼓室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鼓窦入口横径之间在年龄、性别以及侧别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②按照单侧耳是否患有中耳炎,把中耳炎组132例(双侧中耳炎45例,单侧中耳炎87例)患者分为正常耳组以及中耳炎耳组,其中正常耳组87耳,中耳炎耳组177耳,分别测量两组上鼓室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鼓窦入口横径,并明确其乳突气化程度,对两组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①正常成人上鼓室各径线及鼓窦入口横径的数值较为恒定,两者在性别和侧别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中耳炎患者健侧耳和患侧耳鼓窦入口横径之间的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成人中耳炎患者健侧耳上鼓室各径线的平均值分别为上下径6.121 ±0.676mm、前后径6.875±0.489mm、左右径5.871±0.684mm;患侧耳上鼓室各径线的平均值分别为上下径5.564±0.627mm、前后径6.318±0.540mm、左右径5.381±0.668mm;其健侧耳和患侧耳在上鼓室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的各组数据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成人中耳炎患者乳突气化良好侧耳的上鼓室各径线的平均值分别为上下径 5.963±0.707mm、前后径 6.613±0.612mm、左右径 5.673±0.692mm;乳突气化不良侧耳的上鼓室各径线的平均值分别为上下径5.480±0.577mm、前后径6.364±0.529mm、左右径5.380±0.703mm;其乳突气化良好侧耳和乳突气化不良侧耳在上鼓室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的各组数据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中耳炎患者乳突气化良好侧耳和乳突气化不良侧耳的鼓窦入口横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正常成人的上鼓室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鼓窦入口横径无侧别及性别差异。2.成人中耳炎患者的健侧耳上鼓室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均比患侧耳大,但是鼓窦入后横径两者间无差异。3.成人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良好的上鼓室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均比乳突气化不良大,且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鼓窦入口横径不受乳突气化程度地影响。4.上鼓室小易患中耳炎,其原因可能是上鼓室小导致鼓室的通气功能障碍,进一步导致鼓室负压形成,从而发展为中耳的炎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