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功能化金纳米光学探针对T-2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标志物的检测及成像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2毒素是粮食中霉菌毒素的主要来源,对人类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都有毒害作用。这主要是因为T-2毒素通过多种方式诱导细胞凋亡。而细胞凋亡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识别和监测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进程对于理解毒素毒性机制和推进凋亡研究至关重要。由于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金纳米材料(Gold nanomaterials,AuNMs)在构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或荧光生物传感器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尖端效应存在下,多分支的金纳米粒子通常表现出更高的SERS活性。借助识别分子,AuNMs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内检测及原位成像。其中,功能核酸(Functional nucleic acid,FNA)作为一种新型识别分子,具有合成简单、修饰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然而基于功能核酸的检测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基于金纳米材料和功能核酸的优势,本课题制备了荧光-SERS双模式纳米传感探针以及荧光多色传感探针,分别用于T-2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标志物的定量检测及成像,为研究毒素诱导细胞的凋亡机制提供了新的有效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脱氧核酶)DNAzyme-金纳米星(Gold nanostars,AuNSs)探针用于活细胞中钙离子的SERS-荧光双模检测和成像。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Ca2+在T-2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这项工作中,开发了一种包含“打开”荧光和“关闭”SERS的新型双模式纳米探针,以用于选择性地灵敏检测Ca2+。该探针结合了AuNSs和DNAzyme(识别元件)。当Cy5修饰的底物链与AuNSs表面的酶链杂交后,形成Ca2+特异性DNAzyme。此时,荧光被淬灭,SERS信号强。当检测体系中存在Ca2+时,Cy5标记的底物链被切割并从AuNSs表面释放,导致SERS信号减弱和荧光信号恢复。线性范围为0.4μM-50μM,最低检测限为0.021μM。利用两种信号变化成功监测了T-2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的Ca2+超载事件。所提出的纳米探针结合了SERS和荧光的优点,在各种细胞系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Ca2+在细胞通路中的作用。2.DNA修饰的金纳米花(Gold nanoflowers,AuNFs)对细胞凋亡中小分子硫醇的荧光-拉曼双模式定量检测与成像。T-2毒素诱导的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崩溃和细胞凋亡。而小分子硫醇(尤其是谷胱甘肽)在保持氧化还原稳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这项工作中,双模式纳米传感器(C2-C1-AuNFs)被设计用于检测小分子硫醇。DNA被Cy5和二硫键(识别元件)修饰。AuNFs被用作荧光猝灭和SERS增强基底。然而,小分子硫醇可以裂解二硫键并释放修饰Cy5的DNA短链,导致荧光信号恢复和SERS信号降低。C2-C1-AuNFs对以谷胱甘肽为代表的小分子硫醇反应灵敏,线性范围为0.01 m M-3 m M,最低检测限为913 n M。重要的是,C2-C1-AuNFs已成功应用于T-2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小分子硫醇的原位成像和定量监测。它结合了荧光和SERS的双重优势,在其他人类细胞系中具有通用性。实验结果表明,C2-C1-AuNFs是小分子硫醇检测良好的光学成像工具,有望应用于相关生理过程的原位研究中。3.基于对称金星(Symmetrical gold nanostars,S-AuNSs)的核酸多色荧光探针实时原位观察P53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的顺序激活。P53介导的凋亡通路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分子集合,在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实时监测信号通路中P53 m RNA、Bax m RNA和Cyt c的上下游激活关系,对于了解这些信号分子在生理活动中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项工作中,开发了一种二氧化硅包被的对称金纳米星探针(S-AuNSs@SiO2-P),用于T-2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P53 m RNA、Bax m RNA和Cyt c的高灵敏度原位实时成像。在S-AuNSs@SiO2表面通过酰胺键修饰P53 m RNA识别链、Bax m RNA识别链以及Cyt c适配体互补链,通过互补配对准则连接上修饰有荧光基团(FAM、TAMRA和Cy5)的互补链、适配体链,构建多色荧光探针。没有靶标时,三种荧光基团的荧光被有效淬灭。在靶标存在下,DNA双链被迫解开,荧光链与靶标形成双链体或复合物,从而导致荧光恢复。由于具有20个对称“热点”,基于S-AuNSs的探针表现出了优异的光学性能。在对T-2毒素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的实时荧光成像中,P53 m RNA、Bax m RNA和Cyt c对应的荧光信号依次开启。因此,S-AuNSs@SiO2-P是实时原位监测P53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信号分子级联激活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准确分析正向调控的信号通路,并很容易适用于其他信号分子的原位检测。
其他文献
高效薄层色谱(HPTLC)作为一个去中心化(即上样、分离、检测均可独立完成,没有限速步骤)的色谱工具,具有快速高效、基质耐受能力强、操作简单、性价比高的优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检测结果指纹属性强。这两种检测技术的融合可以很好满足食品检测的实际需求,能在效率、检测通量和可靠性之间达到理想的平衡,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目前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少,且对二者不同
学位
膳食油脂摄入量及成分组成与高胆固醇血症发生密切相关。选择适宜的食用油对预防和延缓疾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浓香型菜籽油是我国食用历史悠久的特色菜籽油,不仅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菜籽油,而且风味浓郁、口感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风味形成和香气轮廓构建,而实际加工过程中炒籽温度是关键工艺控制点,不同炒籽温度对营养成分的保留和风险因子的产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潜在生物学功能,相
学位
浓缩酪蛋白胶束(MCC)和浓缩乳蛋白(MPC)是分别通过微滤、超滤生产的胶束态酪蛋白配料,具有高蛋白、高钙、低乳糖、低脂肪含量的特性,在蛋白浓缩液产品的研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MCC和MPC的膜分离生产中,酪蛋白胶束所处的离子环境被改变,导致其热稳定性降低。关于酪蛋白胶束热稳定性的前期研究多集中于牛乳MCC和MPC体系或乳体系,尚缺乏对羊乳胶束态酪蛋白热稳定性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微滤分离生产了羊
学位
<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散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其中老舍和《济南的冬天》绝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老舍先生虽然在济南的时间很短,但是却对济南印象深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他回京以后,根据自己的回忆和真实的感受,倾注了饱满的情感,创作出《济南的冬天》这篇美文,成为描写济南的典范,受到无数读者的喜欢,也给当前的散文研究和教学带来宝贵的资源。该散文继承了老舍先生
期刊
红油火锅发源于川渝地区,以麻、辣、鲜、香著称。牛油是红油火锅的主要用油,在火锅熬制过程中能够锁住食材原有的味道,丰富其香味。同时牛油的黏附性强,可以附着在食物上,使涮煮的食材口感更加醇厚。然而,牛油存在高胆固醇、高反式脂肪酸等缺点,过多食用会引起高血压和高血脂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植物油具有产量大、价格便宜、营养丰富等优点,但口感较平淡、缺少厚重感,很难直接替代牛油应用在红油火锅中。基于上述问题,
学位
结直肠癌的防治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是近年来肿瘤预防的新方向。最新研究表明,甘露糖具有多种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浓度远远高于血药浓度,说明甘露糖的抗肿瘤活性可能存在其它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通过氧化偶氮甲烷联合葡聚糖硫酸钠诱发的小鼠溃疡性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变模型探究甘露糖在体内对结直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并考察了甘露糖是否通过抑制炎
学位
乳酰-N-新四糖是人乳寡糖中重要组成成分,可作为益生元,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等生理功能。已被批准作为食品配料加入到配方奶粉当中。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作为合成乳酰-N-新四糖的关键酶,目前鉴定报道较少,且和大多数糖基转移酶一样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过程中容易形成包涵体。本课题筛选得到一种来源Histophilus somni的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水平可溶性表达的新型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Hs-β-1
学位
教师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可以以“不寻常”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一些不寻常的语气词、该文在被选编为课文时所删掉的一段不寻常的文字,以及作者所运用的一些不寻常的修辞手法,从而使学生深入寻得《济南的冬天》之美。
期刊
淀粉作为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其消化性能与餐后血糖反应密切相关。谷物胚乳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膳食淀粉来源,谷物淀粉嵌入蛋白基质中,共同包封于细胞壁内,食品基质对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本课题以谷物胚乳为研究对象,通过粉碎处理分解谷物胚乳以获得不同尺寸水平的胚乳颗粒,研究细胞壁结构和蛋白基质对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机制。此外,通过海藻酸钙凝胶特性构建仿生淀粉基结构体,模仿谷物胚乳结构对淀粉的物理包封
学位
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及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亿计的人因此罹患食源性疾病,同时造成食品的浪费和经济的巨大损失。人们为此开发了一系列抗菌剂和抗生素,但其往往伴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并且会因细菌耐药性增强而产生超级细菌,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型的抗菌手段。近年来,通过微加工技术在相关材料表面引入微结构被证实具有抗菌作用,这类抗菌方法因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