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民族主义革命为旗帜,近代时期以章太炎和孙中山为代表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为反抗封建王朝与帝国主义的压迫做了猛烈的抗争,不断求索民族复兴之路。章太炎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均是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富强为目标不断发展的。二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鲜明的共同特征,也各具特色。20世纪前后,中国民族危机渐深、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系列社会变革运动成为推动力量,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二人的民族主义思想萌芽并经历了复杂的变化。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从早期的改良立宪到倡导排满革命,直至晚年回归书阁,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孙中山则由“反满”向“反清”转变,由“五族共和”发展至“民族自决”,不断发展并实现质的飞跃。在战乱频仍的共同时代背景下,二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同受传统夷夏观影响,早期带有种族色彩,在传统思想来源、思想主线、早期主张、追求理念、民族平等意识等方面存在共通之处。由于各自教育、家庭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二人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各具特色。前者依靠纵向追溯中国历史的思维方法,偏重民族文化的理论建设,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贡献颇丰;后者立足世界格局,探究国家建设的具体方略,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张及实践影响深远。对之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们“别创新律”地以改造传统来保护传统;坚持“转俗成真”到“回真向俗”的精神;以“增进国民道德”“恢复民族精神”为“中国梦”思想基石;以“振兴实业”为“振兴中华”的前提保障;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思想的两面性等提供了深刻启发。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章太炎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以期为我国当前“四个自信”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实现挖掘历史养料、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