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病毒感染是导致全球儿童急性腹泻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改善公共卫生条件不能十分有效地减少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而且临床上缺乏特效药,因此开发和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及控制病毒性腹泻的有效途径。其中,轮状病毒(RV)、肠道腺病毒(EAdV)、诺如病毒(NV)及星状病毒(AstV)是目前认为导致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一、本研究调查广州地区2006年12月~2007年11月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病的4种肠道病毒的流行状况,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4种肠道病毒的发病情况,并分析此周期内4种肠道病毒的流行病毒株。
二、收集病毒阳性标本对应的腹泻患儿的发病时间资料及临床资料,探讨4种肠道病毒在儿童急性腹泻病中的发病规律。为本地区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或病毒暴发流行的预防及控制积累资料,也为针对性地研制相关疫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
一、随机收集2006年12月~2007年11月广州地区5岁以内急性腹泻病患儿的粪便标本。标本要求:收集1260份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且大便常规提示无红细胞及高倍镜下白细胞个数小于5个;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急性腹泻病诊断标准;发病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治疗;标本收集时间为发病1周内。
二、以这一周期的粪便标本为样品,采用Promega公司荧光RT-PcR及荧光PCR反应试剂盒对同一粪便标本进行4种肠道病毒检测。
三、对各组病毒的阳忡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特定分型片段、克隆并测定序列后,与参考株比较,绘制遗传进化树,确定此周期内的流行病毒株。
四、制定调查表,对所收集到的粪便标本的门诊及住院部腹泻患儿疾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PCR检测结果以明确各型肠道腹泻病毒与儿童感染的关系。
结果:
一、1260份标本中病毒总检出率为73.25%(923/1260),以EAdV为主,占44.21%,其后依次为RV(36.43%)、NV GII(16.98%)、NV GI(6.90%)及AstV(3.33%)。混合感染的病例占40.74%(376/1260),其中以EAdV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31.75%(344/1260),多见EAdV及RV双重感染。此外,还发现4例标本中可检测出4种肠道病毒(RV、EAdV、NV GII及AstV)。
二、统计测序结果后发现,EAdV流行优势株为Ad41,其次是Ad40;RV G血清型流行病毒株为G1,其后依次是G3、G2;NV以GII型感染为主,多见GII-4,其后依次为GII-3及GII-7,而GI流行病毒株为GI-3,其后依次为GI-2及GI-4;AstV则多见AstV-1,其次足AstV-4。
三、各病毒流行季爷存在一定差异。EAdV全年散发流行,以5月、11~12月检出率较高,但与其他月份比较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发病高峰期在10 月~12月;NV GI发病高峰期在11月~12月;NV GII每月的检出率仪次于EAdV和RV,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AstV全年均可发生,11~12月检出率较高,与其他月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本研究中病毒性腹泻的易感人群为2岁以下婴幼儿。其中EAdV腹泻的易感年龄为7个月~1岁6月;RV腹泻易感年龄为7个月~2岁;NV GI腹泻易感年龄为1岁1月~2岁6月:NV GII腹泻易感年龄为7个月~2岁:AstV感染则散发在各个年龄段的儿童。
五、4种病毒感染后均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肠道感染症状。其中EAdV还伴有明显的发热及呼吸系统损害,热峰可高达40℃;RV腹泻患儿的病情较其他非RV腹泻患儿严重,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及肠外器官的损害;NV腹泻患儿较容易出现呕吐症状;AstV腹泻患儿症状较轻,木研究中所有的AstV患儿均在门诊就诊治疗。
结论:
一、广州地区5岁以内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复杂,最主要的致病体是EAdV,其后依次为RV、NV GII、NVGI及AstV。值得重视的足混合感染程度较严重,以EAdV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
二、广州地区主要流行病毒株与国内外目前流行情况一致。EAdV为Ad41;RV为G1;Nv为GII-4及AstV为AstV-1。
三、4种敛腹泻病毒各有其特有的流行时间,但秋末及冬天仍为广州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流行季节,易感人群为2岁以下婴幼儿。
四、感染不同种病毒的患儿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以RV感染后症状较严重,且易出现肠道外器官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