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中国当今的贫富悬殊社会现象相对应,高校出现了以贫困农民子弟为主体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在这一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两贫困,即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验证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但也有部分人自强自立,做到了人穷志不短。本文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理、传统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调研了高校贫困生就业消极心理的种种表现,深挖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并从规律的角度总结出培育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本文的思想政治视角,是从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来审视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及其教育。贫困生的消极心理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中国的改革发展的进程,而且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所以本文写作的目的性就在于:通过缓解和解决贫困生的消极心理问题,使其在认知上明白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在情感上理解党和政府的难处,在信念上坚信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在意志上听从党和政府的召唤不动摇,在行为上按照党和政府的安排勇于探索和实践。本文以社会调研为基础。本人2007年参加了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贫困生基本状况调研”和“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的理论研讨会,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对于成文大有裨益。本文的中心内容。以功利主义的消极心理为陪衬,揭示了就业认知上的积极进取心理;以自卑怨恨心理为陪衬,揭示了就业情感上的发愤图强心理;以自卑绝望心理为衬托,揭示了就业信念上的自强自立心理;以自卑从众心理位衬托,揭示了就业意志上的坚定不移心理。这是文章的主干部分,对全文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文的创新点。文章在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消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兼容并蓄方面都有显著的突破。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思路。在分析问题中,注重了综合分析;在解决问题中,既有问题解决的规律性认识和途径,又有内涵丰富的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