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色定位是指与某种职业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总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在高校中的位置。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梳理高校辅导员角色嬗变的历史,最明显的变化是:辅导员的称谓已由传统的“政治辅导员”过渡为“辅导员”;角色定位已从最初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逐步向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职责也已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成员,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辅导员是什么?辅导员应该做什么?一直以来并没有一个权威、科学的定义。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首先是教师。但在一些学校,辅导员无课可上,无科研可做。而学生行政管理工作更是将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四年内的日常事务囊括其中,还要应付各类检查、教育活动等等,常常令辅导员喘不过气来。学生们戏称辅导员为“保姆”,衣、食、住、行什么都管,有问题首先找辅导员。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等方面全面指导学生,付之于学生的工作精力、努力程度比普通教师、行政人员要多出许多,既不能像专职教师那样受人尊敬,也不像高校教辅人员那样安坐办公室,按时上下班,大量的工作经常是在正常上班时问之外进行。种种迹象表明,辅导员的地位难以充当院(系)工作中的主要角色,他们做的大量工作也难以得到认同,相应的工作待遇也难落实。易使人产生学问做不好或者没有本事的人才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误解,致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声望太低,感觉低人一等,没有专业性,也不知该怎样发展。由此可见,辅导员在社会、高校与学生这一网络中处于“结点位置”,面对着来自国家、高校、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其角色带有一定的复杂性。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辅导员在其基本职责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在本文中,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目的是探寻“如何设计、实现辅导员在新时期的定位和职能”、“如何实现辅导员队伍真正专业化、职业化”的答案。本文的研究思路是:1、回顾辅导员制度的确立及其发展历史,总结辅导员角色的嬗变过程,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2、概括、归纳出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奠定研究的现实基础。3、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的意义和依据,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路与措施。4、构建未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明确新建模式下辅导员的职能与角色。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是:1、大学生的多种能力发展需求需要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参与。辅导员的角色内涵越来越丰富和实际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是必然趋势。2、辅导员准确的角色定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分化、分工与学生工作任务结构的优化。3、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对辅导员工作“减负”是起点,提供育人能力是根本,转变观念是关键,制度建设是核心,科研培训是保障,评价体系是方法。建设的重点:一是辅导员的内在专业素养问题,二是辅导员专业的外在保障问题。4、在新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中,辅导员应该承担起教育引导、事务管理和发展辅导三项职能,角色上实现从“事务型”向“功能型”转化、从“保姆型”向“专家型”转化、从“流于表面”向“注重实效”转化、从“单向灌输”向“互相促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