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创办的,不仅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了大批的后备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些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对苏州地区中学田径传统项目课余田径训练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苏州市田径项目竞技水平和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为我国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地区中学田径传统项目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苏州地区现有市级田径传统项目中学15所,分布在4个县级市和市内两个区,主要的培养模式是:与体校运动队合办模式和学校独立运行模式。教练员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36-45岁之间,学历以本科为主,职称以中级职称为主,执教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52.9%,执教人数较多,11.8%的教练员比较满意现在的训练补贴,参加岗位培训3次以下的占88.2%。60.7%的运动员每天课余进行文化学习的时间是1-2小时,47.2%的运动员认为训练任务重学习时间少是影响文化学习的主要原因。教练员主要是以经验为主进行选材,70%的学校能坚持全年系统的训练,每周训练次数在5次以上的占84.3%,每次训练时间主要集中在91-120分钟之间。训练中教练员比较重视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的训练,没有很好贯彻区别对待原则,存在早期成人专项化训练现象。训练方法、手段较传统单一。运动员每年参加比赛次数在3-4次,比赛级别主要是省、市级比赛。58.8%的学校领导重视田径课余训练工作的开展,而家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支持率只有29.2%和21.4%,训练比赛经费和学校的场地器材基本满足课余田径训练的需要,没有学校配备专门的科医人员。研究结论:苏州地区田径传统项目中学分布较广,但不太均衡;运行模式较单一。教练员是一支以男性教练员为主的中青年队伍;学历、职称偏低;执教经验较丰富;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偏少;工作量大,训练补贴少,奖励制度不完善。运动员训练时间较充裕;学训矛盾较突出。教练员科学选材程度不高;科学训练水平偏低;训练课质量不高。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偏少,参加高级别比赛的人数较少。学校领导较重视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开展,但家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支持率不高;训练经费和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比赛训练的需要,但科学化训练的先进器材很少,科医监督工作稍显滞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是:适当增加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数量;不断完善“体教结合”;加强联合,拓宽体育传统学校办学模式;加强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力度;提高选材科学性;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创造更多比赛机会,让运动员得到更多历练;扩大学校编制,减少教练员工作量,完善奖励制度;加大招生优惠政策力度,建立完整的田径项目体育人才输送体制链;增加医科人员编制加大科学化训练条件的投入,着力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为传统学校课余训练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