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人体不同解剖部位正常皮肤组织和不同时期瘢痕组织神经的构筑情况,比较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神经构筑规律,探寻神经在创伤愈合和瘢痕转归中的作用。 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A、B、C、D三组:A组为正常皮肤组,正常皮肤标本取自死后6h内的成年尸体(累及皮肤及周围神经疾病的除外),每具尸体分别从面部、胸部、腹部、大腿前侧、膝外侧、小腿中部外侧6个解剖部位各取一份标本,共30份;B组增生期瘢痕,C组成熟期瘢痕,瘢痕组织标本来于住院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物,总计62例与正常皮肤标本相对应解剖部位的组织,D组为5例瘢痕疙瘩,组织来自1999年至2003年省立医院门诊或者住院病人。每份标本分成两小份,分别用10%中性甲醛和液氮固定、保存,行石蜡、冰冻切片连续切片,厚度10~15um。分别做HE染色,和绵羊抗人蛋白基因产物PGP9.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封片固定后,光镜下观察,统一放大倍数(×20)用Olympus-Bx50显微镜采集图像,结果用捷达图形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神经轴突经染色后,镜下显示为棕黄色纤维。由于神经截面的不同,镜下呈现为圆形、椭圆形、条纹形、条带状或者树枝样棕黄色图形,形态多样。 正常皮肤神经构筑的密度为60.8±14.7每单位面积。各部位中,面部神经数目最多90.6±17.97,显著多于其他部位,其它部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正常皮肤神经的分布存在立体性特点:主要分布层次:表皮、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及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其中的各种附件、皮下组织。真皮乳头层神经显示为细小的棕黄色圆点,比较密集,差异不甚明显。网状层神经可以见到比较粗大的树枝状神经束,以胸部(正中线附近)最粗,其他部位相对较细:大腿较粗的皮神经相对比较表浅。毛囊神经在基底部分布较多,较为纤细,不以束状走行。皮脂腺周围神经纤维多平行排列。 瘫痕的组织成份主要为胶原纤维、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增生显著,排列紊乱,有的区域排列成旋涡状。纤维内血管少,而在其外周则呈网状包绕。表皮结构菲薄,没有毛囊和腺体等皮肤附件。大多数真皮乳头层消失,少数比较密集。瘫痕的神经构筑分布不规律,神经数目最高的可达每单位面积可达160个。少的地方几乎没有阳性显示。 增生期疲痕,胶原丰富,细小血管密布。神经纤维纤细、密集,单位面积数目94.28士6.39。面部增生期癖痕96.3士13。表浅层比深层构筑少。皮下神经构筑与正常皮肤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成熟期瘫痕的胶原比增生期排列规则,血管亦比较丰富,神经阳性染色数目40.48士6.14,面部为41.14士16。 瘫痕内神经的数目与年龄没有表现出相关性,其数目的变化与瘫痕的自身发展有关系,但瘫痕的神经构筑随着时间表现出下降趋势。 本实验5例瘫痕疙瘩组织的结果显示,pgpg.5免疫阳性神经数目比较少,单位面积平均数目为48.2士18。结论: 1.正常人皮肤的神经分布呈现出立体性,从皮肤深层发出各级分支。各解剖部位中,面部的神经数目明显比其它部位多。 2.增生期瘫痕的神经密度比正常皮肤高,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成熟期瘫痕神经却比较少,这也验证神经参与了创伤愈合过程,并与瘫痕的专归有关系。对创面(烧伤残余创面、瘫痕溃疡、褥疮等)通过局部神经或者神经肤进行干预,可能是促进创伤愈合的一个新思路。3.年龄增生期瘫痕和成熟期瘫痕的神经与年龄没有相关性,而是与创伤愈合和瘫痕自身发展有关。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胞浆蛋白PGPg.5,作为全轴突标记物可以较好的显示细小皮神经。同时基底层黑色素对染色造成干扰,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去除色素而对抗原性影响较小的处理色素技术,或者更理想的显色剂。关键词:皮肤,瘫痕,神经构筑,蛋白基因产物PGP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