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本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衷于讨论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时代对于本质问题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本质观。从较早的模仿说、表现说,到后来的接受论、审美论等等,人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对文学本质追问的过程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反思的。人们在追问本质“为何”与“如何”的过程中,对文学和生活也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文学始终都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讨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其中融入了时代语境的变化,文学形态的变迁和理论言说者兴趣关切的变更。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包含着对文学置身的时代语境的体察,文学理论言说方式特点的考量,以及本质作为一个问题的厘定。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言说的新境遇。由于社会环境、文学观念和知识模式的变化,文学的境遇有了很大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文学如此繁盛,它在社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特殊时期精英文化的第一载体。但是90年代以后,文学呈现大众化的趋势,电子媒介的出现促成了新文学样式的诞生,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认识上的变化。第二章是对90年代以来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文学本质观的分析。虽然受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双重冲击,文学理论界有的学者开始回避本质问题,但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讨论并没有终结,还涌现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围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而引发的一场论争。还有从系统或综合的角度或文学本体论的高度来探讨本质问题的。第三章考察了反本质主义的文学“本质”观。反本质主义反对对文学的本质主义概括,但是在对文学的分析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文学本质的考察,仍然是一种关于文学的本质观。第四章对文学性的概念及发展作了简单的梳理,尤其对后现代“文学性”进行探讨。后现代“文学性”概念为文学的泛化趋势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引发了人们思考文学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所处地位及应有的意义。通过对“文学性”的分析和探讨,同样可以获得对文学的认识和观照。但是,对“文学性”的探讨,并不能取代对文学本质的追问。文学本质问题不会终结,反而具有常说常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