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飞是昆虫在长期适应生境变化过程中进化出来的一种“先发制敌”的生存策略,导致害虫发生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和灾害性特点,加重了害虫的测报难度,威胁粮食安全。宽胫夜蛾是大豆、藜麦、苜蓿、向日葵等多种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其是否具有迁飞习性,尚无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粮油作物的重要产区,也是宽胫夜蛾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渤海湾北临东北平原、南靠黄淮海平原,其上空是东北亚地区多种农业害虫的迁飞通道。为明确宽胫夜蛾是否具有迁飞习性及迁飞特点,本研究依托长岛站的地理优势,利用高空测报灯诱虫系统、卵巢解剖技术、昆虫飞行磨系统研究了宽胫夜蛾的迁飞行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室内饲养宽胫夜蛾种群的飞行能力测定表明,宽胫夜蛾具有远距离迁飞的潜力。3日龄成虫平均飞行速率为3.57±0.07km/h,飞行时间为8.6±0.41h,飞行距离达30.15±1.58km;飞行能力与成虫日龄呈抛物线趋势,3-4日龄飞行能力最强,雌雄成虫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异;交配行为可显著降低宽胫夜蛾的平均飞行速率和飞行距离,对飞行时间和最大飞行速度无影响。2、补充营养可显著提高宽胫夜蛾野外迁飞种群的生殖能力和飞行能力,北迁期宽胫夜蛾成虫飞行能力最强。补充蜂蜜水后,宽胫夜蛾野外种群飞行速率、飞行时间、累计飞行距离、产卵量、孵化量均显著提高,且补充营养还可促进雌蛾卵巢发育、缩短产卵前期、延长产卵历期和成虫寿命;同时,补充清水也有助于该虫飞行能力和生殖能力的提升。不同迁飞期宽胫夜蛾的飞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飞行速率、飞行时间和累计飞行距离上,北迁期>过渡期>回迁期。3、宽胫夜蛾迁飞规模在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迁飞过程中雌蛾量显著高于雄蛾,雌蛾卵巢发育程度随季节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所捕获宽胫夜蛾虫量最高(1767头),2004年虫量最少(127头);始见日一般在5月初,终见日在9月底,平均迁飞期为121.6±7.8d;第一迁飞高峰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蛾峰较小,较大的迁飞虫峰多出现在8月中旬。迁飞种群中雌蛾所占比例为65.5±2.5%,显著高于雄性,迁飞种群性比在年份和与月份都无显著差异。雌蛾的生殖发育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自5月至10月宽胫夜蛾雌蛾的卵巢发育级别、交配率、性成熟率以及交配次数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春夏季宽胫夜蛾迁飞种群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在3级以上,交配率均在60%以上,性成熟率约为70%;而在秋季交配率和性成熟率约10%左右,其卵巢发育与飞行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不符合“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综合征”假说。通过量化宽胫夜蛾的飞行潜力,对营养与飞行、生殖关系的探索,以及对迁飞种群年际间和季节性动态规律的分析,明确了宽胫夜蛾的远距离迁飞行为及迁飞生理特点,为进一步开展针对宽胫夜蛾异地成灾的监测预警和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