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戏曲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所谓戏曲形象,是社会公众,包括戏曲研究者、媒体从业人员、观众/读者及其他有关人员,以戏曲的某一面特征为核心,进行描述或者概括,而在公共话语空间所建构起来的定型化形象。
今天关于戏曲的基本定位和形象认同的历史基因,应该回溯到近代,因为正是近代知识人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媒体,开始了重新构建戏曲形象的历程。本文便以近代戏曲形象建构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传播学、社会文化史和艺术学的思考方式和相关成就,提出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近代知识人这种有意识的举动,体现了他们面对世界格局的反应,也可以看作是他们觉悟到中国戏剧置于世界体系中的反应。本文首次从文化圈扩大的角度,提出中国戏剧三段史,即从中国的中国戏剧,到亚洲的中国戏剧,直至成长为世界的中国戏剧,在这过程中,中国戏剧实际所扮演的身份与戏剧观念承载者所认同的身份,并不总是一致的。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戏剧观念承载者始终自足于“天朝之乐”的身份,自足于“中国之中国戏剧”的身份,在此之后,中国戏剧观念的承载者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戏剧置于世界体系当中,意识到中国戏剧也许应该拥有的新的形式、新的内涵和新的文化责任,并有意识地借助各种媒介力量,重新塑造戏曲形象和伶人形象,以改变戏曲的文化负载符号。
第二,戏曲形象的建构主力是作为权威者的知识人和媒介。事实上,近代知识人已经意识到他们自身和媒介,有改变公众关于戏剧的印象和看法的权力和义务。近代戏曲便是在他们所构成的话语空间中慢慢得到形象重塑的。本文提出,该话语空间可分成三种:“文人论政”、“文人治学”和“文人游戏”。这三者各有志趣,但也颇难划分泾渭分明的领土和群体。
第三,近代戏曲形象的建构和重塑,呈现出众声喧哗和多元面相的态势,而戏曲具有的三重功能:娱乐、教化和审美,作为三条主要线索,贯穿于始终。
对于近代戏曲的多重面相,本文主要提取了三种:“声色”戏曲、“静的革命”戏曲和“艺术”戏曲,分别对应于戏曲的不同功能: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此外,基于伶人作为戏曲形象载体的缘由,又拎取了三种代表不同文化背景所塑造出来的伶人形象:欲望对象、女君子和艺术家,分别对应于上述三种戏曲形象。其中,作为明星的名伶,代表着近代戏曲的一个独特形象,浓缩了近代知识人和媒介所有意塑造的戏曲及伶人形象,也浓缩了其对戏曲和伶人所赋予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责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