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子和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分类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表面微形态结构的适应性意义也有了初步了解。本文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中5科61属共218种的传播体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并探讨了其系统学意义和适应性意义,以期为植物系统学研究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这种特殊生境下植物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传播体表面微形态方面的资料。主要结论如下:1.豆科12属54种1变种的种子表面纹饰分为12类,种皮纹饰类型在属间具有交叉性,即同一类种皮纹饰出现于不同的属,这与传统分类学对属的界定不一致;种皮纹饰结合种子形态、种脐形态及位置等可作为木蓝属、胡枝子属、锦鸡儿属、棘豆属、岩黄耆属、草木樨属和苜蓿属种一级水平的分类依据;在黄耆属,种皮纹饰类型与传统分类学关于亚属和亚属下组的划分不一致,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可以作为组下种的划分依据。2.龙胆科5属24种1变种的种子表面纹饰分为8类,种皮纹饰在属间既表现出差异,如结合种子形态等特征可以作为属的划分依据,又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属间亲缘关系探讨,从种子表面纹饰看花锚属、喉毛花属、肋柱花属和獐牙菜属亲缘关系密切;种子表面纹饰类型与传统分类学对龙胆属组的划分相吻合,在小龙胆组,种皮纹饰对于系下种的划分具有一定意义。3.玄参科6属24种2亚种3变种1变型种子表面微形态分为10大类,种子形态与种皮纹饰可作为分属依据。婆婆纳属种子微形态特征的划分与该属组的划分相吻合。马先蒿属种子微形态特征的划分与传统分类学关于属下等级的划分不一致,种皮纹饰特征为系内种的划分提供了依据,种子表面纹饰在种下等级的分类学意义并不明显。4.菊科35属82种8变种果皮纹饰可分为12类,传统分类学上亲缘关系较密切的类群,瘦果形态及果皮表面纹饰较为相似。瘦果微形态特征在各类群保守性不同,保守性较高的类群有火绒草属、香青属、亚菊属、蒿属、蒲公英属。在狗娃花属、蟹甲草属、千里光属、垂头菊属、蓟属和福王草属,可依据瘦果形态和果皮纹饰划分种。在紫菀属和蒿属,瘦果形态和果皮纹饰可用于组内种的划分。在火绒草属、亚菊属、大丁草属、苦苣菜属和蒲公英属,果皮纹饰在种间差异不明显。5.莎草科3属18种植物果皮纹饰分为5类,嵩草属、薹草属部分种类具相似的果皮纹饰类型,这说明二属间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嵩草属果皮纹饰类型与传统分类学对组的划分存在差异,结合小坚果形态与果皮纹饰可区分嵩草属6种,薹草属果皮纹饰类型与传统分类学对组的划分也存在差异。6.传播体表面微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性意义。莎草科一些种类小坚果表面具硅酸体结构的疣状突起,有资料认为硅化的果实对病原性真菌更有抵抗力。龙胆科和玄参科一些种类具膜质透明网状种皮,这种结构可能具保温作用,是对高海拔高寒环境的一种适应。马先蒿属一些种类种子表面的蜂窝状网纹和网纹底部的精细网状结构,可能有利于种子在萌发时吸收水分。菊科一些种类瘦果相对较小,这些较小的具冠毛的传播体更有利于进行风力传播。蒿属瘦果表面的胶质可以吸附小颗粒形成一个躲避干旱的微环境,或快速吸水以萌发或是进行粘液停泊,蒲公英属瘦果表面具短刺和微刺,这种形态结构增加了植物传播体在动物皮毛上的附着能力,可能有利于发生动物体外二次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