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分散式污水处理在覆盖范围、水量水质、污水处理工艺、工程规模等方面与集中式污水处理截然不同,强行要求分散污水处理执行城镇污水排放标准,结果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国内针对分散污水处理系统(DecentralizedWasterwaterTreatmentSystem,DWTS)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研究鲜有报道,导致分散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验收和管理缺乏依据,影响了小城镇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制约了水环境的改善。因此,建立与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相适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利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的城市水环境和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系统研究了国内外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制定思想、依据与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容量总量控制制定分散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染物负荷排放限值的思想。确定了与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相适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方法。建立了以水质目标为管理依据,以水环境容量为基础,以兼顾公平与效率为污染源污染负荷分配原则的DWTS负荷排放限值模型,并以COD、NH3-N两项水质指标作为DWTS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将该模型在常熟市山前河区域进行应用示范。研究成果如下: ①把分散式污染源纳入到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中,分别对控制节点的设置、污染源调查及污染源入河量计算模型、设计水文条件及降解系数的推求做了理论上的详细阐述。 ②确定了构建按污染源分配排放负荷模型的原则:以公平性原则为主,兼顾效率原则、指标的可比性原则与模型的可操作性原则。分别从社会、经济、水环境和污染物处理技术等因素的角度,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了污染物负荷分配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COD、NH3-N的总量负荷分配模型。提出了基于水环境基尼系数法验证负荷分配模型的公平性。 ③根据所建立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总量负荷分配模型,提出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COD、NH3-N允许排放负荷的计算方法,作为各分散式污水处理排放限值的制定依据。 ④实证研究采用了美国的WASP7.3模型作为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工具。采取实验室测定法和试算法率定了WASP7.3模型的水质参数,以2011年的数据输入检验了模型参数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经模型率定和验证构建了研究区域WASP水质模型。基于WASP7.3模型试错结果,在90%水文保证率下,计算了山前河COD和NH3-N总环境容量分别为9.6t/a,3.0t/a。 ⑤实证研究中,研究区域内直排生活污染源经负荷分配模型确定COD允许入河负荷为4.27t/a,NH3-N允许入河负荷为1.17t/a;利用基尼系数最小化优化模型计算COD、NH3-N的允许排放负荷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1、0.22,均在较为合理范围内;确定了区域内分散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日均负荷排放限值为COD11.72kg/d、NH3-N3.20kg/d。日均浓度排放限值为COD68.7mg/L、NH3-N18.8mg/1。 ⑥在与研究区域地理位置相近、水污染物处理经济技术条件相似的区域,通过监测分析10套已建分散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情况,验证了排放限值在区域内的经济技术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