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腹地的考古学文化长期被考古学界笼统的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化系统。淮河流域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整片流域东临黄海,西源桐柏、伏牛两山,南以大别山、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与长江比邻,北屏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同时和黄河流域接壤,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形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但淮河区域的文化还是一并被分为两个部分,黄河流域文化占据淮河以北,淮河以南则纳入长江流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各地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考古学家如高广仁、邵望平等人对此展开研究,发现淮河流域确实存在一个独立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文化系统之外的史前文化系统,它与黄河文化系统和长江文化系统呈平分天下之势。随着考古资料的相继发表,淮河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脉络日渐清晰,学术界对该地区各文化的年代学分析及比较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文以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7000-5000年时期的主要遗址出土陶器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超景深三维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膨胀仪、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岩相、物相、元素成分、烧成温度等方面的分析检测,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原料特点、制作工艺和产地等相关问题,以期为淮河中下游流域的考古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样品基质中很少发现较大颗粒的矿屑、岩屑,表明淮河中下游流域距今7000-5000年时期制作陶器时已普遍对陶土进行淘洗。(2)根据实验表明,淮河中下游流域各遗址的羼和陶中所含的羼和料较多,推测均为人工掺合,根据羼和料的种类可将此区域的羼和陶笼统分为夹砂陶、夹蚌陶和加云母陶,其中夹蚌陶均为密实陶。(3)史前时期人们烧制陶器所使用的原料一般为就地取土,淮河中下游流域不同遗址烧制陶器时所使用的原料内包含物基本相同,可推断淮河中下游流域距今7000-5000年时期所处的地质环境基本相似。(4)根据夹蚌陶器中方解石的普遍存在,结合热膨胀仪的分析结果,初步推测这一时期侯家寨遗址陶器的烧成温度范围在800-850℃之间,最高不会超过900℃。(5)新石器时代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彩陶工艺已比较成熟,彩陶中红彩和黑彩两种彩最为常见,经鉴定红彩为赤铁矿,黑彩为炭黑。(6)万北遗址黑陶采用渗炭工艺烧制而成,表明距今7000-5000年时期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已掌握了渗碳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