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假山、水面、植物等自然景观的营造,以及多样统一的建筑类型,共同组成一个景色优美、立意丰富、可游可憩的自然环境,其极富体验性的观赏感受让游人行走其中流连忘返。目前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相当完善,在论文中只作简单概括,论文重点在于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富有体验的设计理念,在当今社会环境和设计语境下,能否衍生出新的形式和策略,并在增强现代建筑体验设计中,提供一定的设计参考和思路。论文选择当代博物馆作为研究成果的落脚点,原因有两点:其一,当代博物馆和古典园林两者在空间设计、流线组织、意境营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其他类型建筑不完全具备的,通过研究在当代博物馆上的设计体现,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二,对于当代博物馆本身来说,对体验性设计具有迫切的需求,因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留给建筑师设计思考的时间并不多,导致博物馆参观体验性不足,在建成后很少能吸引人前来参观学习,甚至有的展馆在建成后就一直处于关闭状态,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浪费现象。论文选择以当代博物馆为研究载体,既有其本身的现实意义,同时这种普适化的设计策略,也能为其他类型建筑提供相应设计参考。论文根据相关体验理论,将当代博物馆设计策略集中在空间、流线、意境三点上,根据这三点内容对古典园林相关体验特性进行总结和提炼,最终结合具体设计将提炼总结的内容进行展开。在论文第二章中,古典园林的体验特性总结遵循一定的逻辑序列,例如:空间体验特性中四点内容根据空间形态从宏观到中观,逐渐缩小的趋势排列;流线体验特性中四点内容根据参观顺序进行排列,包括了从入口到结尾整条流线;意境体验特性中四点内容包括了自然气候、建筑形态、建筑内部、人体知觉四个方面,是一种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方式。每个特性既和它前面“较大的”的特性相联系,又和它后面“较小的”特性相联系,每个特性结合建筑实例再进行细分和展开,最终形成一套富有古典园林体验特性的完整的设计策略。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举案例并非都基于园林手法进行设计,但案例的形态特征与相应的园林手法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借园林体验特性对案例进行一种虚构的解读,目的是增强读者的直观理解和感受。或许论文对于古典园林体验特性的提炼和延伸充满了极端个人化的理解,因此所得结果未必接近真理或具有普遍价值,之所以将其呈现出来是因为个人的偏见与真实的差距究竟有多远,只有作为旁观者才更加明晰,同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判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