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中央银行都坚守隐秘性的操作原则,一般都不会选择对外明确地公布有关货币政策目标、政策偏好及决策所依赖的模型等信息,取而代之的则是用官方的语言来宣传其所推行的货币政策。这种含糊其辞的交流方式,严重地妨碍了货币当局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公众对政策制定者所推崇的货币政策更是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和预期,这些除了导致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偏离政府所预期的目标,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外,还不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因此,在饱受隐秘性所带来的苦果后,各国中央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初掀起了一场公开化、透明化的货币政策改革浪潮。随之,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继倡导政策独立性后,又一个新的国际趋势,为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考虑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是政府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政策工具,而透明度的提高有利于货币政策执行效力的有效发挥,因此研究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三个层面对货币政策透明度及我国在该制度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研究:首先是有关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的详细论述,内容涵盖了透明度的兴起背景、货币政策透明度这一概念的界定(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以及对支持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相关理论的陈述,为下文的进一步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笔者以几个主要的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例如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它们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制度的实践经验,从而总结出对我国在该制度方面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文章的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笔者以我国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人民银行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发端到发展的历史主线进行了梳理和把握,随后本文选取修正的E&G指标法、动态透明度法及市场预期指数法,利用多重实证方法对我国这十几年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做全面的评估。对于E&G指标法,考虑到其所设定的指标存在重复性,因此笔者结合我国现存的货币政策框架,对其进行了相应地修正。随后根据我国在货币政策透明度各方面的实践,依照修正的E&G指标法对1995年之前后分别其进行打分,探索两个阶段的透明度变化。而在动态透明度指数法中,本文将1999年至2010年这段期间作为考察期,总结期间的货币政策大事记,选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7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利用动态透明度指数计算公式进行评估,得出我国在基准利率调整当天动态透明度指数都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最后的市场预期指数法,选取3个月央票利率、1天和7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样本数据,利用H&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随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探索官方利率变动对基准利率带来的冲击,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样本数据有了更深入的分析。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基于前文的理论支持、实践经验及实证分析所得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经济发展形势,分别从目标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及操作透明度等几个角度入手,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改进建议,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