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内容为单宁酸-CuⅡ形成的金属-多酚网状结构(Metal-phenolic networks,MPNs)纳米载药系统增强姜黄素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研究。目前,不断上升的细菌感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于此,迫切需要一种安全、绿色以及有效的抗菌药物。姜黄素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天然产物和食品添加剂,同样具备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物活性,并且姜黄素也是一种抗菌药物,但姜黄素水溶性较差,具有在生物体内会快速排出的缺点,导致其生物利用率较低,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姜黄素水溶性,从而改善其药用效果不显著的缺点,本文利用含有较多的邻苯二酚和邻苯三酚结构单元而具有的高亲和力的单宁酸(tannic acid,TA)在所制备的姜黄素纳米粒子表面形成膜,并通过金属离子Cu II与多酚之间的螯合作用,形成金属-多酚网状结构(Metal-phenolic networks,MPNs)增强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进而改善姜黄素药用效果的目的。所制备的两种纳米粒子Cur@TA-Fe III以及Cur@TA-CuII均能较好地分散在水中而有机相中,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外纳米粒子Cur@TA-CuⅡ能较好的缓慢释放药物,并且释放量优于Cur@TA-Fe III。除此之外,制备这种纳米粒子的方法简单、快速,并具备较高的载药量。并且其中添加的金属铜离子在一段时间后会与TA解离,除将MPNs中的姜黄素释放出来外,铜离子也具备良好的抗菌能力,达到姜黄素和铜离子协同抗菌的目的。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时,通过这种协同抗菌的方式,在体系中姜黄素浓度为20μg/m L时就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与自由的姜黄素相比,本纳米粒子体系姜黄素用量降低7.5倍,而和单独的铜离子相比则降低了260倍,明显的增强了姜黄素和铜离子的抗菌能力。而通过溶血实验可以初步判断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天然、价格低廉且易得的纳米粒子载药体系,该载药体系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并可作为一种有潜力应用于工业大规模制备的方法。本文第二部分内容为唑类化合物催化转酰胺反应的机理研究。在该部分中本文通过密度泛函M062X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考察了乙酰胺与甲胺在唑类化合物咪唑、吡唑和苯并三唑双氢键催化作用下的转酰胺反应机理。在这一反应机理中,催化剂通过与底物乙酰胺的羰基氧以及氨基上的一个氢形成双氢键来活化其酰胺键,从而有利于亲核试剂甲胺对乙酰胺酰胺键的亲核进攻。计算结果显示,咪唑和吡唑催化的转酰胺反应焓变能垒分别是123.9 k J·mol-1和92.3 k J·mol-1,而苯并三唑做催化剂时焓变能垒降低为88.3 k J·mol-1,其催化效果优于咪唑和吡唑。当运用溶质全电子密度溶剂化模型SMD(Solvation Model Density)来考察甲苯和水作为溶剂对苯并三唑催化的转酰胺反应产生的溶剂效应时,发现溶剂的加入使反应焓变能垒明显升高,说明溶剂的加入并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本文的计算结果与报道的实验结论吻合,为深入理解并在以后的实验上优化转酰胺反应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