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胜地区找铀目的层浅层地震定位方法》一文是在东胜矿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项目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课题介绍了浅层地震工作的开展情况、目的任务和工作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前人工作程度等,重点阐述了方法试验内容和地震野外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方法,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文中通过各种试验方案的对比,选择出了测区的最佳施工因素。通过地震常规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和参数孔的对比研究,获得了细分砂泥层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了特殊处理剖面上不同岩性的识别标志,在此基础上对工作区的主要找矿目的层--直罗组及其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
1.本课题共完成测线四条,试验段2条,测线总长度20.93km,剖面总长度19.1km,获取记录1037张,折合合格物理点1028个,图60张,表4张,论文1份。
2.课题根据工作区地质特征、地震地质条件进行了5个点试验和2个段试验,确定了工作区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工作方法:
激发方式为:井炮激发,井深10m;采用高爆速成炸药,药量2kg;在局部地段采用坑炮组合激发,组合方式为5 X5m沿测线线性组合,坑深1.5m,药量1kg。接收方式为:48道接收,12次叠加,10m道距,10m偏移距,9个检波器沿测线线性组合,组内距2m。仪器因素为:前放增益36dB,低截频率15Hz,高截频率250Hz,采样间隔1ms,记录长度1s,SEG-2记录格式。同时还进行了低速度带调查,提高了静校正工作的质量。
3.地震数据处理采用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本次通过23种方法和208个参数的试验和试处理工作,确定了本区数据处理的流程。常规处理包括以下内容:叠前叠后静校正,叠前叠后振幅恢复与反褶积,叠前叠后去噪,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等。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进行特殊处理,目的是用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方法把常规界面型地震时间剖面转换成岩层型测井剖面,使地震资料能够与钻井资料连接对比,对中间目的层做出解释。重点在测井曲线解释、人工合成记录制做、层位标定、井约束、模型建立等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了波阻抗反演、测井曲线反演等特殊处理,这些特殊处理方法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开拓性意义。在特殊处理地震剖面上可以进行岩性的精细划分,实现了对目的层直罗组的成矿主砂岩体的定位。
4.地震资料解释首先进行了特征反射波的标定与对比,然后根据常规地震剖面和特殊处理剖面中的波阻抗剖面、电阻率剖面、自然伽玛剖面进行了岩性解释,利用时深转换得到深度界面,在此基础上确定出目的层底板深度和目的层砂体厚度,绘制相应图件。这些地质解释,对找矿目的层砂体的追踪和层间氧化带的圈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课题所总结出的一套适于东胜地区工作的高分辫率地震勘探方法,对核地质系统今后开展相应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课题利用常规地震剖面和特殊处理地震剖面,能够在区域上追踪找铀目的层,并对剖面进行精细岩性划分和对目的层砂体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直罗组辫状河砂体在空间的展布规律的把握,特别是能够在特殊处理剖面上准确地定出与铀矿化密切有关的深切谷的位置,这些都将为工作区的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7.课题通过对容矿主砂岩体在空间上的圈定,提高了方法本身的分辨率,弥补了其它物探方法在找铀工作中的不足,为核地质系统开展高分辨率地震这一新方法走出了第一步,成为今后寻找可地浸砂岩铀矿的重要物探方法之一。可以相信,随着浅层地震方法在核地质系统的逐步展开,必将为找铀工作带来重要影响,借助该方法可以迅速缩小找矿靶区,为提高找矿效率发挥一定的作用。
8.由于工作区范围较小,仅作了两个钻孔的验证,今后还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