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在临床上,一种疾病可呈现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疾病,因其病理因素的相同,在某个阶段又可呈现同一种证候特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脾胃虚弱证”与“血瘀证”两证临床较为常见,“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瘀”分别为其常用治法,而对于许多疾病的形成,往往以“脾胃虚弱”为病理基础,“瘀血”为病理产物,当“瘀血”形成之后,日久不去,又易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因此临床上由“中虚”致“血瘀”,或由“血瘀”致“中虚”者不乏,如果单一治疗,往往疗效欠佳,故导师常将“益气健脾”与“活血化瘀”法结合在一起,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共同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疗效较为显著。
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源流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历代医家不断加以发挥,逐步充实,已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脾胃虚弱证”临床较为常见,而脾主运化,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皆有很大影响。因此,益气健脾,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作为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历来为临床医家所关注。“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法”的形成和发展也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特别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因其病程较久等原因,“血瘀证”较为常见,故“活血化瘀法”使用较多。随着近年中医实验研究的出现并日臻完善,以及现代医学中生物化学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微观角度阐明相关发病机理,及其治法的科学性,从而为临床运用“益气健脾法”及“活血化瘀法”提供依据。
本文分别从“脾胃虚弱”及“瘀血内阻”的证候形成以及治法源流入手,综合分析历代医家的见解,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阐述了本法与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导师治疗此类相关病症的经验,阐述“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体会;另一方面通过此法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广泛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体会了“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对不同的疾病,若其发病机理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其中的病本为中医之“病”,而对于现代医学中一些消化系统疾病,若临床符合“中虚”及“血瘀”的证候特点,同样皆可予“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本项研究一方面说明此法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另一方面也从理论上发展传统中医的异“病”同治思想,不再局限于中医的“病”,对于西医疾病同样适用,从而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更好地与当今临床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