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和尸体解剖,研究下胸椎横突间区域的解剖,为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寻找安全的手术操作区域和空间,进一步明确经横突间入路行下胸椎椎体间融合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1.基于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的下胸椎横突间区域的解剖研究。对20例无胸椎疾病的志愿者进行胸8-胸12节段CT增强三维重建检查,测量下胸椎横突长度、椎间隙斜径、上下横突间距、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横突远端间距,观察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区域内的血管分布情况,测量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区域内血管内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2.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尸体解剖学研究。采用完整的尸体脊柱标本,在CT影像学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方案的设计模拟手术过程进行横突间入路解剖结构的分离、显露与观察,确认安全的手术操作区域和空间。结果:1.下胸椎横突长度,相同节段左右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节段相比较胸8>胸9>胸10>胸11>胸12(P<0.05),其中胸8、胸9、胸10>胸11、胸12(P<0.05);胸8、胸9>胸10(P<0.05);胸11>胸12(P<0.05)。下胸椎上下横突间距胸8-胸9<胸9-胸10<胸10-胸11<胸11-胸12;其中胸8-胸9<胸9-胸10(P>0.05);胸8-胸9、胸9-胸10<胸10-胸11、胸11-胸12(P<0.05);胸10-胸11<胸11-胸12(P<0.05)。下胸椎横突远端间距胸8>胸9>胸10>胸11>胸12(P<0.05),其中胸8、胸9、胸10>胸11、胸12(P<0.05);胸11>胸12(P<0.05)。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胸8-胸9<胸9-胸10<胸10-胸11<胸11-胸12;其中胸8-胸9<胸9-胸10(P>0.05);胸8-胸9、胸9-胸10<胸10-胸11、胸11-胸12(P<0.05);胸10-胸11<胸11-胸12(P<0.05)。下胸椎椎间隙斜径胸8-胸9<胸9-胸10<胸10-胸11<胸11-胸12;胸8-胸9、胸9-胸10<胸10-胸11、胸11-胸12(P<0.05);胸10-胸11<胸11-胸12(P<0.05)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肋间后动脉入肋间后走行多上下迂曲,并可见共干变异,于横突前、肋骨后间隙多有CT可见背支发出,走行于椎间孔水平,位于横突间隙上份水平。横突间区域血管内径胸11-胸12<胸10-胸11(P<0.05),胸8-胸9节段与胸11-胸12节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取胸背部后正中线外侧约10cm的纵行切口,经胸棘肌和胸最长肌的间隙进入到达横突间区域,在胸11-胸12及胸10-胸11节段有足够的空间显露下胸椎的椎间盘并完成下胸椎椎间融合器的植入。横突间入路寻找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简单方便,可非常顺利的完成椎弓根钉的置入。而胸9-胸10、胸8-胸9节段横突间空间相对较小,植入下胸椎椎间融合器相对困难。结论:1.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下胸椎横突间区域骨性结构及动脉分布走行的解剖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很丰富,血管走行有一定规律,尤其是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因此,熟悉并掌握下胸椎横突间区域骨性血管结构加上仔细操作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在胸10-胸11、胸11-胸12节段具有可行性。2.在下胸椎胸10-胸11、胸11-胸12节段可提供足够的空间行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手术,可通过同一切口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安全。下胸椎胸8-胸9、胸9-胸10节段横突间区域相对较小,行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操作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