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企业融资制度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融资制度向市场经济融资制度的变迁,而相关制度的缺陷和治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不规范,甚至非理性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制约了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完善。因此,深入分析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找出其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效应之间的一般性规律,对于指导通信行业企业通过融资行为的选择来实现企业公司治理的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融资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介绍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新融资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其次,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资产负债率、债权人的性质、长短期债务的比率等,并从宏观经济及通信行业自身特点入手,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解释;再次,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并对融资结构治理效应弱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强化我国通信企业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给出政策性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形成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金融等外部宏观环境的因素;也有行业自身的大规模、高成长、高投入性的因素。相对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来说,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更为分散,国家股比率仅为22.11%,而法人股比率高达38.73%,但是通过对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等指标与公司治理效率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分散的股权并没有改善通信行业企业的公司治理效率。
2002至2004年的三年间,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由48.8%迅速上升至55.75%,而长期负债率不升反降,由4.38%下降为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债务整体上呈现出软约束的特性,在治理中表现为负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债权治理效应弱化主要体现在流动负债方面,而长期负债的增加能显著提高该行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与银行均不能对公司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不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状况。此外,长期负债、商业负债融资率和银行负债融资率与市净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表明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的债务构成并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