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颖的融资手段,其在我国A股市场上长期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当前A股市场中接近80%的上市企业都进行了股权质押,其中以医药制造行业的总质押市值为全市场最高。传统的观点认为股权质押行为向市场释放出利空企业的信号,股权质押既反映出企业较强的资金需求,也潜藏着大股东侵占企业及相关利益主体的风险,因此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良的经济后果。另一方面,医药制造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我国“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和科创板主要面向行业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国人民对医疗需求必将不断扩大。特别是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爆发后,医药制造业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研究医药制造企业股权质押造成的经济后果对于企业治理及行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2014至2018年我国A股的191家上市医药制造企业的股权质押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将医药制造企业的经济后果评价体系分成企业价值、经营业绩和破产风险三个角度,并针对每个角度构建模型以进行实证分析。模型中三个角度对应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企业价值托宾Q值、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TPI值、破产风险Z值,其中TPI值利用了因子分析法降维合成得到,所采用的其他指标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实证结果表明,不论是企业总质押还是控股股东质押行为均明显改善了经营业绩并且降低了破产风险;针对企业价值造成的经济后果,只有企业总质押比率与之呈现显著负效应,而控股股东质押对此不存在明显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本文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各参与主体应当对医药制造企业股权质押行为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