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村遗址是陇东地区发现的两周时期一处重要遗址,2018-2019年期间遇村遗址的发掘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发现了遗址区内春秋时期的手工业遗存,这为手工业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对遇村遗址春秋时期的手工业遗存进行系统整理,对遗址区内手工业作坊进行了判断,分析了遇村遗址春秋时期制陶手工业作坊中功能布局、相关手工业工艺流程、祭祀等问题,并与同时期制陶作坊进行对比,对遇村遗址性质及制陶生产组织情况做出初步探讨。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陇东地区两周时期的遗址发现与相关手工业考古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从手工业考古角度提出了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方法。通过梳理发现陇东地区两周时期的遗址虽有一定的数量,但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遗址和研究工作开展较少,且遗址中以墓葬材料居多,居址、手工业相关的信息较为匮乏。文化面貌上复杂多样,存在寺洼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戎文化等。但同时手工业考古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了丰富成果,在手工业考古理论的指导下,从遇村遗址手工业考古遗存实际出发,是一次手工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发掘概况方面对遇村遗址进行了概述,以遇村遗址2018年发掘区内春秋时期手工业遗存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相关手工业遗迹和遗物进行了分类介绍。第二章对遇村遗址春秋时期手工业作坊进行判定,本文认为对于制骨作坊,可以根据骨料、废料、成品和加工工具及相应数量规模来进行判定。而制陶作坊的判定标准则以生产设施陶窑为主要要素,辅以工具或相应工艺流程,则可判定为制陶作坊。根据判定标准,遗址内暂未发现制骨作坊,但部分骨器应作为制陶工具使用。以生产设施、生产工具及工艺流程等内容为判断标准,确定遇村遗址存在制陶作坊,并对其内部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认为制陶作坊存在烧陶区、蓄水池、储存坑、祭祀区、晾晒区、工作间和废弃区。第三章结合出土小件标本对遇村遗址手工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复原。发现遇村遗址制陶工艺大体上可分为选料取土练泥、成型修整、入窑烧制、改制再利用等几大步骤。陶土经过选择,泥质陶经过筛选泥料细腻,夹砂陶多加入羼和料。陶器成型大多都以泥条筑成法制陶坯,兼用轮修成型,另有快轮拉坯成型及捏塑拼接法成型。陶器烧制利用竖穴升焰窑控制窑内温度与烧成气氛,烧制出内外胎颜色都相近的灰陶,烧造技艺比较成熟。烧制完成的陶器部分用于日常生活,板瓦建筑用材会进行储藏,部分残损陶器会进行改制再利用,圆陶片用于加工改制为陶纺轮。制骨流程有采选骨料、截取骨料、加工成型、打磨抛光等制作工序。第四章对遇村遗址手工业作坊中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祭祀牺牲、祭祀对象、祭祀目的等几方面对遇村遗址制陶作坊出现的祭祀现象做出讨论,认为遇村遗址制陶作坊存在以狗、马为祭祀牺牲,为了祭祀火神和社神,表达对陶器烧制成功的期愿,以及对土地馈赠自然资源的回报。通过与同时期的制陶作坊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制陶工具、陶窑以及布局规划的相同与差异。制陶工具功能差别不大,都与制陶活动中陶坯的成型修整有关。制陶作坊的陶窑,存在竖穴式升焰窑和横穴式半倒焰窑。竖穴式升焰窑,陶窑形制结构基本相同,部分窑箅结构较复杂,形式多样。同时期的横穴式半倒焰窑的发展与升焰窑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是共存发展的。遇村遗址制陶作坊经过一定的布局与规划,内部空间的布局受到制陶生产流程的影响,整体布局下制陶作坊分布于城内。综合遇村遗址整体布局、现有制陶作坊遗址规模以及与手工业活动相关的遗物,认为其性质应为一般城市遗址,遇村遗址的制陶手工业可能形成了专门化,可能存在集中管理手工业生产的情况。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并对遇村遗址的基本认识及相关观点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