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修复反应,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导致过多细胞外基质沉积。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早期FN含量即增加。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病理改变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模型,观察FN及其受体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丹酚酸B(SA-B)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1、体内实验: 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SA-B用药组,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水。模型组和SA-B组以DMN 10μg·kg-1,2天一次腹腔注射,连续4周,共14次诱导大鼠肝纤维化。SA-B在造模开始时以10mg/k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等量生理盐水,持续4周,于造模4周末处死全部大鼠。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炎症的病理改变;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整合素α5β1及FN的表达。明胶酶图法测定肝组织MMP-2、MMP-9活性。2、体外实验:复苏HSC-T6细胞株,以10%胎牛血清/DMEM传代培养,分为正常组和FN包被组,并分4h、8h、12h、24h、36h等观察点。选择传一代HSC-T6进行药效实验,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SA-B组(终浓度分别为10-6mol/L、10-5mol/L)。模型组及SA-B组均以FN包被,正常组和模型组加0.5%胎牛血清(FCS),SA-B组加0.5%FCS +SA-B。MTT和alamarBlue法测定HSC增殖。细胞免疫荧光观察α-SMA、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α-SMA、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肝/体重指数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SA-B组大鼠体重及肝/体重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中央静脉和汇管区纤维间隔形成和胶原沉积显著,肝组织Hyp含量增多(p<0.01)、α-SMA和FN及α5β1蛋白表达增多(p值均<0.01)、MMP-2、MMP-9的活性增强(p <0.01)。SA-B用药后大鼠肝脏增生纤维细薄,胶原沉积、Hyp含量较模型组减少(p <0.01),α-SMA和FN及α5β1蛋白表达下降(p值<0.01)、MMP-2、MMP-9的活性减弱(p值分别<0.01,<0.05),差异有显著性。2、血清明显促进未包被FN组的HSC-T6的增殖。FN包被显著促进HSC-T6的增殖与α-SMA的表达。FN包被明显促进早期HSC-T6贴壁、伸展、增殖,α-SMA及α5β1表达增加,SA-B抑制FN刺激的HSC-T6增殖和α-SMA及α5β1表达。结论:SA-B能够明显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减少肝脏的胶原沉积,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发展的作用。S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为抑制肝脏α5β1受体表达,抑制FN与其结合从而减少过多的细胞外基质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