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共生”一词的考察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amb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上“共生”一词,是指生物间的一种普遍现象,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体生活在一起的相互关系,一般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相互有利的关系。然而,“共生”一词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学领域。在日本,“共生”一词俨然成了新时代的流行语,如“人与自然的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男女共生”、“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可以说,“共生”一词反映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共生”一词也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共生”一词的统计分类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从统计数字上可知,“共生”一词在日本的使用范围比在中国广泛得多,如“男女共生”、“与残疾人的共生”、“与外国人的共生”等等,就是中国的类别中不曾见到的。(二)“共生”具有两义性,即生物学上的共生以及社会学上的共生。在日本,二者被明确区分开来,并用不同的英语来表现。前者用“共棲”(symbiosis)表示,后者则用“共生”(conviviality)来表示。另外,还出现了日语罗马字的标记kyosei。而在中国,共生虽然也具有两义性,但是并没有使用不同的标记方式来明确区分。(三)本文将“共生”定义如下:“共生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通过一起生活/存在,获得对彼此都有利的关系。”(四)“共生”一词的汉字表记最早见于尚书:“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意思是,桑和穀合在一起生长是不正常的现象。就“合在一起生长”来看,同现代生物学上“共生”的含义是相同的。(五)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得不涉及到环境伦理的两大思潮,即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显然已不适用当今世界,而自然中心主义又有其矛盾之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协调了这一矛盾。而“天人合一”又与当今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具有传承关系。
其他文献
移动端媒体的兴起,“短平快”新闻成为主流,点击量成为标尺。在新媒体渠道大行其道的条件下,深度报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杀手锏。在这种情况下,地市级传统媒体要做好深度
民俗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具有挖掘潜力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朝阳文化旅游,正以鲜明的民族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厚重的历史氛围,显著的地域差距,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
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法在国外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它重视外语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一种将外语学习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并且根植于语言自身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是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第3大癌症,每年有超过70万新发病例,近60万患者死亡.我国是世界上HCC发生率较高的国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曾国藩以家书的形式将中国传统仕宦家训推向了巅峰。曾国藩的家书记述了他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人生历程,既带有一般
随着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机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写作作为一种书面交际形式,能否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直接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商务谈判成为经贸领域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商务谈判是谈判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商品贸易和服务的提供是通过谈判中建立的交易关系而
本文以锈革孔菌科的3种(Phellinus baumii、Phellinus linteus和Inonorus obliguus)真菌的液体发酵产物——菌丝体和发酵液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组分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采用
视觉文化是伴随着当代信息传媒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文化转型而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如果把文化放到一个历史发展的时空中去认识,视觉文化也是文化发展这一“生态”链中必然
旅游环境建设是关系一个旅游地或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旅游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对生态旅游及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的研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