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保健和康复效果,逐步取得了全球认可。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注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它是太极之道、自然之理、武术之体、健身之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018年8月,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广、宣传太极拳文化,国家体育总局从太极拳共性特点─“八法五步”入手,对太极拳套路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形成了一套具有文化性、健身性、简易性的太极拳入门套路─太极(八法五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为太极拳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托,也赋予了太极拳新时代使命。但是在继承与推广太极拳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口头相授,言传身教,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本文结合太极拳传统理论与方法、运用Motion三维动态捕捉设备和32导BTS FREEEMG300便携式无线表面肌电设备研究太极(八法五步)的运动学和肌肉活动特征,揭示太极拳共性技术动作拳理特点,阐明其内在健身价值。得出以下结论:(1)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身体重心在垂直轴(上下方向)的变化趋势均有起伏,从整体上看身体重心是在动作转换时随着膝关节的屈伸在垂直轴做了上下的运动,体现出太极拳“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拳理特征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身体重心在垂直轴维持相对的稳定即可。(2)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随着动作的转变,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交替转换,体现了太极拳“虚实分明的拳理特点;在每组动作中膝关节角度都维持在较大范围内,并且两侧的肩关节、膝关节角度都遵循一侧增大则另一侧变小的反向对称特征,这种关节角度变化特征使身体的前后左右平衡稳定,体现了太极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的拳理特征。(3)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所测试的肌肉激活时序表现为“近端环节肌群先于远端环节肌群”激活的特点,整体激活顺序则呈现为下肢肌群先于核心肌群激活而后传递至上肢肌群的特点。(4)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上肢肌群中的三角肌前束在近固定收缩下克服较大的阻力臂,肌肉激活程度较高,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中费力杠杆的原理,从所测试的整体肌群激活程度上去看,仍是下肢肌群起主要作用,尤其是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参与令膝关节灵活的做屈伸运动,胫骨前肌及腓肠肌互为拮抗肌使踝关节做跖屈与背屈,为稳定身体重心及动作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