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羞感缺失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9506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女性羞感缺失的现象、原因以及应对方式等问题。首先对羞感进行界定,指出:“羞感”,是指从“进献”的本义而来的某种位置的不均等,并且使这种不均等内化到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人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进而产生人的一种本在的不“平衡”和不“和谐”。羞感和美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羞感可以说是美感的起源,是快感至美感的桥梁。女性的羞涩是有极大的魅力的,女性的羞赧被认为是纯真心灵受到性的诱惑的表现,但女性的羞感更多的包含着伦理和道德的因素。其次,二十世纪女性羞感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从对“五四”时期到二十世纪中叶,再到二十世纪80、90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具体讲述了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男女平等的诉求取消了男女性别的差异,难以看到女性的性别之美。(2)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引起了传统伦理价值的混乱和危机,欲望的膨胀和理性、精神的放逐使女性羞感迷失。(3)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引发了写作的多样性,这种写作的多样性同时揭示了存在的多样性。作为人类心灵展现的羞感,同样迷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最后,本文提出女性羞感的重建,认为这是一个找回人的价值、女性的价值和寻找自我的过程。
其他文献
“批评空间的开创”这个表达式在当前指向两度空间的内涵:第一是指:在国内,由于“现代性”概念的引入,知识分子以之为思考的路标,根据各自不同的学科范式、各自不同的知识眼界和各
针对语法学界争议较大的现代汉语副词的归属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与评析,在分布、形态、意义三维标准的总原则指导下,以科学性、系统性为理论目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切
该文主要想通过对转型时代知识分子小说的解读,探寻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时期的精神走向,以及民族文化重建的可能.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转型时代的话语格局及知识分子
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样式,产生于战国,特盛于汉代,尤其是西汉散体赋的繁荣创作使得"汉赋"成为了专名.赋体本身具有客观、外向、拟形图貌的特征,截然不同于传统审美文化
女性的自我书写,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构成.早期中国现代女作家的自我书写作为自觉的话语实践,从根本上终结了中国文学史上男性话语一贯绝对的主体优势,从而成功重构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