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选择黄淮东部麦区生产上大量应用或新审定即将推广的31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的10月8日播期(T1)和推迟播期的10月22日播期(T2)两个播期处理,通过综合分析推迟播期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发生与成穗、开花期穗茎比与穗粒数、旗叶SPAD值和叶面积与粒重、产量的变化情况及品种差异,以期明确适宜黄淮东部麦区晚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的冬小麦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推迟播期对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根据推迟播期小麦相对于常规播期小麦的产量变化情况进行聚类分析,31个冬小麦品种被分为推迟播期大幅增产品种、推迟播期小幅增产品种、推迟播期平产品种和推迟播期减产品种等4种类型。其中,推迟播期大幅增产品种7个,分别为良星99、泰山28、青农2号、济麦20、烟农999、郯麦98、山农30,增产比例为19.06%;推迟播期小幅增产品种10个,分别为太麦198、洲元9369、儒麦1号、济麦23、泰山27、师栾02-1、泰农19、山农29、泰科麦33、临麦4号,增产比例为10.21%;推迟播期平产品种6个,分别是山农24、齐麦2号、鑫麦296、济南17、济麦22、山农32,变化幅度为≤±2.51%;推迟播期减产品种8个,分别为烟农173、泰农33、鲁原502、菏麦19、济麦229、山农28、登海202、烟农19,减产比例为11.89%。2.推迟播期对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推迟播期小麦单位面积穗数整体呈不变或降低趋势。根据穗数在推迟播期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聚类分析,31个品种被分为推迟播期穗数不变品种(变化幅度为≤±1.47%)、推迟播期穗数小幅下降品种(下降比例为5.41%)、推迟播期穗数大幅下降品种(下降比例为15.29%)3种类型。推迟播期降低不同品种的春季最大分蘖数,分蘖成穗率在推迟播期下的变化情况决定了穗数的变化。推迟播期小麦穗粒数整体呈不变或升高趋势。根据穗粒数在推迟播期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聚类分析,31个品种被分为推迟播期穗粒数大幅增加品种(增加比例为22.45%)、推迟播期穗粒数小幅增加品种(增加比例为10.18%)、推迟播期穗粒数不变品种(变化幅度为≤±2.18%)3种类型。推迟播期小麦穗粒数的增加或稳定,主要与开花期穗茎比的变化情况有关。推迟播期小麦各品种的粒重变化相对复杂。根据粒重在推迟播期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聚类分析,31个冬小麦品种被分为推迟播期粒重增加品种(增加比例为5.94%)、推迟播期粒重不变品种(变化幅度为≤±1.98%)、推迟播期粒重小幅降低品种(下降比例为5.51%)、推迟播期粒重大幅降低品种(13.88%)4种类型。旗叶单叶面积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推迟播期下的小麦粒重。推迟播期条件下穗粒数的稳定或增加,是影响推迟播期下小麦产量变化的重要产量构成因素。推迟播期条件下穗粒数不变品种产量均降低,穗粒数的增幅高于或持平于穗数、粒重某一个因素或两因素的降幅,即可稳产或增产。3.推迟播期冬小麦干物质及收获指数对产量的影响根据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在推迟播期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聚类分析,31个冬小麦品种被分为推迟播期干物质大幅增加品种(增加比例为18.39%)、推迟播期干物质小幅增加品种(增加比例为9.85%)、推迟播期干物质不变品种(变化幅度为≤±2.51%)、推迟播期干物质下降品种(下降比例为9.31%)4种类型。根据收获指数在推迟播期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聚类分析,31个冬小麦品种被分为推迟播期收获指数升高品种(增加比例为9.04%)、推迟播期收获指数不变品种(变化幅度为≤±2.63%)、推迟播期收获指数降低品种(降低比例为7.74%)3种类型。推迟播期条件下多数品种产量的升高、维持和降低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关系密切。推迟播期增产的17个品种,除泰科麦33外,其他16个品种增产的原因均是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推迟播期平产的6个品种,其产量的稳定主要源于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稳定;推迟播期减产的8个品种,其减产与干物质、收获指数或两者的共同降低有关。在黄淮东部麦区推广晚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时,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种植习惯酌情选用山农30、青农2号、师栾02-1、泰山28、临麦4号、山农29、郯麦98等7个在推迟播期条件下高产且相对于正常播期增产的小麦品种以实现高产稳产。因为是一年实验,相关结论亦有待开展多点、多年重复试验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