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是日常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非字面语言的形式之一,反语既有非字面语言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语用及认知特殊性。随着非字面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反语在日常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复杂的内在加工机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反语认知的加工过程以及影响反语认知的相关因素成为近年来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较大分歧。尤其对于语境在反语认知加工过程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各种理论和假说持不同观点。尽管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切入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取得一致结论。本研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方法,旨在考察语境在汉语反语认知加工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将字面/反语表达与肯定/否定量化词的“聚焦效应”相结合,在语篇阅读过程中考察语言语境(上下文关联)对于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实验将在线采集的数据划分为不同的兴趣区进行离线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兴趣区内的眼动指标以及各个兴趣区之间的关系,讨论字面义是否被激活以及反语义如何获得。实验二则借助对事件敏感且时间分辨率高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重点考察非语言语境如何影响反语认知加工。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控制每个阶段的刺激材料中两个说话人使用字面评价和反语评价的频率,并且采用量表对受话人(被试)的语用能力水平进行评定和分组,旨在考察说话人的交际风格和受话人的语用能力如何协同影响反语认知加工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说话人交际风格风格上的差异是否及如何影响受话人的反语认知加工;受话人语用能力上的差异是否及如何影响其对说话人交际风格的感知与识别,进而影响反语认知加工。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1)话语的字面义作为反语加工的开端,总是首先被激活和加工,反语义的通达晚于字面义;最先被激活的字面义虽然与语言语境不相符,但仍会被保留下来与反语义一起参与后期的语义整合;语境无法越过字面义直接激活反语义,语言语境是促使认知主体作进一步推理并且制约认知主体朝反方向解读字面义的关键因素。(2)受话人能够在交际过程中快速获得与说话人交际风格相关的语用知识,这些非语言信息主要对反语认知加工的早期识别以及后期整合产生影响。具有较高语用能力的受话人对于不同说话人交际风格上的差异更为敏感,并且会对符合说话人交际风格的表达方式形成更高的预期,从而导致反语认知加工的早期识别出现差异。换言之,以受话人语用能力为代表的认知个体差异与以说话人交际风格为代表的非语言信息,是共同构成非语言语境的两大基本要素,但二者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认知个体差异通过影响受话人对非语言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制约交际过程中非语言语境的形成以及作用,进而影响话语反语义以及语用含义的获得。此外,本文归纳前人提出的众多反语认知理论和假说,在实验证据的基础之上,提出反语认知加工的动态建构模型。该模型强调人作为交际主体和认知主体是非语言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为当前倾向于将认知个体因素作为与语言因素、语境因素并列的影响要素进行单独讨论的非字面语言加工实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