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视角的国家软实力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引起了国际关系研究者的兴趣。次年,这个概念便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05年以前国内学者对它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但之后形成了一种研究热潮。这个热潮是由中国经济总量在国际排名的迅速上升、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大、中国人民对国家前途的自信与期待以及中国领导人对国家软实力的强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由此,软实力成为学界、政界与媒体的热门话题。
  这种热潮虽然有利于我们从多维度的视角来认识与研究软实力,但也较容易使人们陷入误用与滥用的境地之中,奈本人就这样认为。造成误用与滥用的原因在于奈的软实力理论自身的内在缺陷,以及他在概念内涵与外延解释上的前后不一致。不过,从根本上说,奈的软实力理论的缺陷源于美国政治文化内含的矛盾性。此外,软实力体现方式上的复杂多样与层次上的交织渗透等特性也导致了人们对国家软实力的认识不一致。但是,奈的软实力理论对过去,尤其是冷战时代以文化观念形态(尤其是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国家之间的软性力量竞争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总结与提炼,不失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贡献。正是因为这个概念根植于刚过去的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关于军事经济等硬的实力和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软的实力的斗争,所以软实力概念及其理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中国的关注。西方学者虽较少讨论软实力理论,但对中国的软实力却比较关注。
  从目前国内的软实力相关研究来看,从政治文化视角对软实力进行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也许是国内目前对软实力误读与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误读与滥用,一方面在于脱离了奈的文本整体语境的限定,另一方面在于将奈的软实力理论脱离了美国政治文化的限定。这种脱离政治文化语境后的“软实力”运用于中国软实力的研究时,既妨碍人们理解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在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也妨碍了人们对增强与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路径选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史上的雅典对今天西方文明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近代英国能在16世纪悄然兴起并走向19世纪时的“日不落帝国”,其政治文化都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现代的美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百多年里实现了崛起,政治文化可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很有意思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主要目的正在于如何对新兴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美国的民主、人权、自由等政治文化观念的传播与渗透,也即美国政治文化的研究本身就是与国家软实力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政治文化不可能脱离政治制度而单独存在,政治文化在发生作用时往往也体现了政治制度的效力。正因如此,奈认为,美国既可以依靠经济军事硬实力来领导世界,更能依靠它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显示出来的软实力来领导世界。因此,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政治文化如何对一国软实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唐朝无疑是一个拥有强大软实力的时代,而清朝却又是一个刚好相反的例证。中国从唐时的高峰跌进清朝时的低谷,较全面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传统中国软实力的影响轨迹。从当代来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共同构成中国政治文化格局的主干部分。目前中国战略界的一个观点是,中国当前与未来的软实力均让人担忧。这个担忧的理由可能在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矛盾与水平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冲突与混乱,妨碍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彰显,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设置了重重困境,从而使中国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依靠经济上的相对成功来获得。这种缺乏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说服力支撑的国家软实力是虚弱的,也是靠不住的。中国软实力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还是需要从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做起。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是,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着手,无疑会给中国软实力建设在重重迷雾中指明方向—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成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慈善事业也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慈善组织财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慈善组织开展保值增值投资活动随之增多,以基金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通过投资取得的收益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基金会普遍存在投资意识不强、投资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限制了基金会财产保值增值投资活动开展。  本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基金会以及国内社
学位
提及纺织企业海外投资区位选择问题,首先会考虑的就是东南亚国家低廉的成本以及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但随着企业海外投资进程的逐步深入,附加值不同环节国际化布局趋势明显,在区位选择问题方面不能简单以劳动力、自然资源优势主导一切,加之国际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原有一些重点投资的东道国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基于此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研究视角细化到纺织企业附加值不同环节海外投资选择,通过区位再选择动因梳理、理论分析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与此同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由于城市化发展的越来越快以及中国经济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收入差距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Outwar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也在持续增长,在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超过国外直接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追求美好的生活。要想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要关注大家的物质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还要关注人民对碧空如洗、空气清新、温馨怡人的居住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生活垃圾的不恰当放置、运输和处理会严重污染环境,是一大污染源。我国生活垃圾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并且技术相对陈旧,浪费资源、影响环境。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尚不完善,处置缺口较大,都对我国生
经济金融化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金融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研究表明,经济金融化会导致实体经济增速降低,实体投资被挤出,经济脱实向虚,社会稳定性下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微观企业的金融化问题。研究发现,公司配置金融资产的动机有两个,分别是为企业储备流动性的“蓄水池”动机和替代经营资产获得高额收益的替代动机。金融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金融资产为
学位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而投资的基础则是融资,企业融资是企业运行的重中之重,弥补内外部融资成本之间的差异,即如何有效的进行低成本融资成为了每个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市场遭受重创,资金供给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外部融资的成本逐步攀升,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进而抑制企业和经济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融资约束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研究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创新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研发活动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发展成为“中国创造”的动力源泉。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各类研发活动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是相对较弱,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不足。企业如何在经济结构转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也越发频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环境也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汇率与股价的波动呈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行业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构建VAR模型结合DCC-GARCH模型,分别从均值溢出与波动溢出两个方面,
学位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整个世界背负着众多的冲突。联合国、欧盟以及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已经提出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个议题。但是要达到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意味这这些机构或大国之间的分析。讨论到解决冲突的追索权,是通过干预和向交战双方提供援助还是通过干预,这让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议程。  本文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对联合国维和政策模式的变化,从尊重不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到成为全球的重要决策者。本文的议
随着世界的转型,国家间互动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冷战的结束带来了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变化(单极秩序)。中国在亚洲崛起的同时,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和霸权国。这种发展和变化即使没有使美中两国在体系中以一种更具协作性的方式互动,也至少密切了美中两国的关系,以便保证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美中两国的接近是通过以合作的方式打击核扩散与核技术转让、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禁止毒品走私的努力达成的。在接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