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系统运行的条件,更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遵循着“高增长、高污染”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型工业化地区普遍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及其相似,这种增长模式除了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外部效应。由于现在人类已经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遵循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模式,走绿色发展道路。本文中定义的绿色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反映经济增长中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的经济增长绿化度;第二代表了反映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情况的环境承载潜力;第三为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管理、投资和治理情况等。简言之,绿色发展效率为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发展效率。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前提下,确定了区域绿色发展的研究框架,构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设定了基本模型,然后运用非径向非导向的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方法(NSBM),将社会生产过程分为能源经济子系统和环境治理子系统,对2005-2010年中国29个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绿色发展效率的省际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与单一阶段DEA相比,网络DEA更具辨别力度;中国绿色发展无效的原因是环境治理效率较低;整体绿色发展效率呈“U”形曲线,且存在收敛趋势;在第一阶段经济能源子系统中,东部地区效率最高,第二阶段环境治理子系统中,中部地区表现最好,且浙江、江苏、江西、海南处于高经济能源效率和高环境治理效率阶段。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绿色发展的建议:加大绿色发展宣传,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节能减排效果;了解省域发展特点,因地制宜促进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寻求绿色发展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