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两种生产理论有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它最早萌芽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在批判过程中首次运用了“人的生产”的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生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两种生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两种生产理论的成熟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时期。最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自从两种生产理论提出之后,学术界就对它有所争议,俄国的民粹派最早向两种生产理论提出批判。这次大讨论主要的辩手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列宁在同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战中,主要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彻底维护了两种生产理论。 那么,两种生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两种生产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发展。但我们在说两种生产制约着社会制度时,是以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历史上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其次,两种生产是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论述了两种生产之间还要保持协调发展,借鉴了西斯蒙第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两种生产相适应,包含的意义是指,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上按比例发展。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与人类自身生产相适应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要受到各种客观的物质条件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两种生产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资本和被雇佣劳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根源就在于其社会制度本身——私有制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之后,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生产才有可能协调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怎么样处理人口和发展的问题,两种生产理论给了我们宝贵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当代的角度看,两种生产理论的成立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自然界能够无限地提供给我们物质资料,而且还可以无限地消纳我们返回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废弃物。但是生态危机的出现告诉我们,两种生产理论已经不能合理地解释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两种生产理论应该得到补充,从而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看待一下人与自然之间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