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十溴联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DBDPE)作为多溴联苯醚类(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阻燃剂的替代品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市场,由于其高分子量和低脂溶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难以释放到环境中、难以被生物降解和利用。2003年,DBDPE首次在淤泥中被检出,随后被从室内空气、污水等介质和生物体内检出,表明DBDPE与其结构类似物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一样,可以进入环境,并可在环境、食物链以及生物体内发生蓄积。相关研究显示,DBDPE人群环境暴露水平持续增加,人体蓄积水平呈现较快增加趋势。因此有必要开展DBDPE对生物体的潜在健康危害研究。目前针对DBDPE的毒理学评价研究开展的比较少。Hardy等开展的啮齿类动物和水生生物毒性研究表明,DBDPE难以被生物体降解,健康危害风险水平低。Nakari等采用水生生物开展的毒性研究表明,DBDPE可被水生生物降解,并对水生生物具有急性毒性、雌激素样作用及生殖毒性,但其实验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中采用甲苯作为溶剂。此外,目前对DBDPE的代谢和毒作用机制也尚不清楚,而DBDPE的结构类似物PBDEs可作用于机体内分泌系统相关受体,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和代谢平衡。基于已开展研究之间的结果差异和DBDPE结构类似物的毒理学特征、毒作用机制,结合肝代谢在溴化阻燃剂(bromoniated flame retardants,BFRs)毒性作用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开展了DBDPE的肝毒性和肝代谢机制研究,以期解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础和指明方向。【内容和方法】参考DBDPE结构类似物BDE-209的实验设计,本研究首先选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采用0-100mg/L DBDPE作为HepG2细胞染毒剂量,选择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作为DBDPE溶剂配制系列染毒液,DMSO在染毒液中浓度保持0.5%(V/V);染毒时间为24h、48h和72h。染毒结束后,采用噻唑蓝(3-(4,5)-dimethylthiahiazo (-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实验和L-乳酸脱氢酶(L-Lactic dehydrogenase,LDH)实验分别对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损伤情况进行测定;采用Hoechst33258染料对染毒后细胞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细胞变化和损伤程度;采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为探究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机制,本研究测定了染毒后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含量;为验证ROS与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染毒前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染毒结束后,采用MTT实验和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和凋亡情况,分析NAC加入前后ROS生成、细胞存活率和凋亡变化情况,以验证ROS与细胞损伤的关系。本研究选择Wistar大鼠作为染毒对象,选择购自美国雅宝公司的商品化DBDPE产品(DBDPE纯度≥98.5%)作为染毒化合物,参照已开展研究实验设计,设置染毒剂量为0-1000mg/kg/d,选择经口染毒方式;染毒28天后,测定Wistar大鼠体重、肝脏重量、脏器系数和肝脏功能性损伤生化指标,探讨DBDPE对肝脏的损伤情况;考虑到细胞毒性研究中DBDPE可以诱导HepG2细胞ROS含量增加,对相关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等氧化损伤指标进行了测定,以期在动物水平验证氧化损伤与肝脏毒性的关系。此外,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对不同染毒剂量组的大鼠肝脏多种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CYP450)在mRNA水平进行了测定;进而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对mRNA水平发生显著改变的CYP450酶在蛋白水平进行了测定;采用超高速离心技术获得大鼠肝脏微粒体,对CYP2B酶对应的PROD(pentoxyresorufin O-dealkylation)、CYP3A酶对应的LBD (Luciferin benzylether debenzylase)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ridinediphosphate-glucuronosyltransferase,UDPGT)活性进行了测定,以分析和推断DBDPE在肝脏中的代谢情况和作用机制。【结果】在HepG2细胞毒性研究实验部分,利用0-100.0mg/L DBDPE对HepG2细胞染毒24h、48h和72h,MTT实验、LDH实验和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表明,DMSO对细胞存活率、细胞损伤程度以及Hoechst33258染色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影响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0-6.25mg/L剂量染毒24h、48h和72h后细胞存活率、细胞损伤程度以及细胞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2.5-100.0mg/L剂量染毒48h和72h可降低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损伤程度和引起细胞形态学显著改变,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反应关系;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12.5-100mg/L剂量DBDPE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存在时间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还发现,DBDPE可诱导HepG2细胞ROS生成量增加,通过NAC验证试验,证实DBDPE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损伤与ROS有关。在DBDPE对Wistar大鼠染毒动物毒性研究中,采用0-1000mg/kg剂量DBDPE对Wistar大鼠连续经口染毒28天后发现,DBDPE染毒后Wistar大鼠体重、肝脏重量、脏器系数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清学检测发现,较高剂量组DBDPE可诱导雄性Wistar大鼠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A)和葡萄糖(Glucose,Glu)的显著改变,部分剂量组还可诱导γ-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血浆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尿素氮(urea nitrogen,UN)和肌酐(Creatinine,Cr)的显著改变;此外,较高剂量组DBDPE还可诱导雌性Wistar大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AST和Glu的显著改变,部分剂量组还可诱导TBA、Cr和TG的显著改变。此外,中高DBDPE染毒剂量组GSH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DBDPE可致HepG2细胞ROS生成量增加,提示DBDPE可能致肝脏发生氧化损伤。上述结果表明, DBDPE对大鼠具有肝毒性,可引起肝损伤,还可影响大鼠胆汁排泄等功能和正常糖等的代谢,且相关研究结果提示DBDPE可能干扰肝脏脂肪和蛋白的代谢,分析DBDPE可能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可能通过干扰机体内分泌途径,启动机体某些信号通路,干扰机体正常代谢功能;还可能通过氧化损伤等作用引起肝损伤,进而引起代谢功能受损。DBDPE对Wistar大鼠染毒后,肝CYP450代谢酶mRNA、蛋白和酶活性检测发现,染毒组CYP1A1/2mRNA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DBDPE可能具有较低或无二噁英样毒性作用;CYP2B1和CYP3A1/3mRNA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雄性大鼠CYP2B2、CYP3A2在三个水平上,较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雌性大鼠CYP2B2、CYP3A2在三个水平上,个别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UDPGT活性检测表明,较高剂量组DBDPE对雄性大鼠UDPGT活性具有诱导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仅500mg/kg.d剂量组DBDPE对雌性大鼠UDPGT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此推测DBDPE对Wistar大鼠代谢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对雄性Wistar大鼠影响较大;分析认为DBDPE可能通过激活组成型雄烷受体(constitutiveandrostane receptor,CAR)和孕烷X受体(pregnane xenobiotic receptor,PXR)信号通路,进而诱导肝脏Ⅰ相和Ⅱ相代谢酶对DBDPE进行代谢以及干扰Wistar大鼠内分泌系统,影响Wistar大鼠体内正常代谢稳态,发挥毒性作用。【结论】DBDPE具有一定的肝毒性,ROS和氧化损伤分别在肝细胞毒性和大鼠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DBDPE可能具有较低或无二噁英样毒性作用;DBDPE可通过CAR和PXR信号通路诱导大鼠肝代谢酶活性;DBDPE还可能通过CAR/PXR信号通路干扰内源性活性物质的动态平衡,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干扰活性;DBDPE对大鼠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雄性大鼠较雌性大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