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曾被伦敦泰晤士报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女小说家”。莱辛一生创作了几十部作品。目前,被人们关注最多的代表作是《金色笔记》和《野草在歌唱》,本文要着重探讨的《暴力的孩子》则很少有人关注。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玛莎的人生经历与莱辛有着惊人的相似度,把握了主人公叛逆和逃离的性格对理解莱辛的写作风格以及写作目的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关注莱辛作品的读者来说,《暴力的孩子》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叛逆与逃离:对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中玛莎的性格解读这篇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作者、《暴力的孩子》以及本篇论文的可行性和研究意义进行综述。第二章是理论视角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了女性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两种批评方法。笔者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对弗洛尹德的“女性受虐狂”和西蒙·德·波伏娃的“他者”思想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得出波伏娃对“他者”的定义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的“女性受虐狂”概念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修正与补充。精神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了荣格和卡伦霍尼的理论。如:荣格关于“情节”和“能量守恒”的概念以及卡伦霍尼的“内心冲突”以及“焦虑”的概念。荣格和霍尼的理论分别是从内因和外因对玛莎的叛逆与逃离进行分析。第三章是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对玛莎的性格进行具体分析。这一章又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结合玛莎性格中所体现的弗洛伊德的“女性受虐狂”和波伏娃的“他者”思想对玛莎的叛逆性格做出分析。第二部分对玛莎的逃离性格进行分析,得出女性的精神独立的重要性。第三个部分是对玛莎梦想实现的总结。第四章是结合精神分析方法对玛莎性格进行分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运用荣格的“情节”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分别对玛莎的叛逆和逃离进行分析。然而,这两个原理均是从人物的内心构造和发展的角度展开的,缺少客观社会因素的分析。作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卡伦·霍尼,她将更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添加进自己的理论中。因此,在荣格之后笔者采用了卡伦·霍尼的理论,将文化社会因素也考虑进去用来分析玛莎性格形成的原因。第五章是总结部分。在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后得到以下结论:女性的自由之路是曲折漫长的,而最关键的是在经济独立之后的精神独立;人物性格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童年的经历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