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货币政策及其工具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变量对实质经济产生作用的问题。它是宏观经济理论领域中最有争议的研究内容之一,目前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作用过程是复杂的,它是通过一系列机制来完成的,包括价格途径、数量途径和预期途径。货币政策的价格途径是通过影响资产的相对价格来引导人们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金融资产价格包括利率、证券资产价格和汇率等,从而价格途径可分为利率、证券价格以及汇率三种作用渠道。货币政策的数量途径可具体细分为信贷可得性效应和财富效应。货币政策的预期途径包括通货膨胀预期效应、证券市场预期效应以及风险预期效应。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现象依然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利率传导机制受阻;托宾的q效应,财富效应无法发挥;汇率传导机制梗阻;信贷配给渠道不畅;经济主体预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央行调控能力削弱;信用制度缺失;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后。 事实上,要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需要货币政策传导主体(中央银行)、中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和客体(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积极引导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文章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起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在分析诸多阻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货币政策传机制的对策,包括:推进银行产权改革,在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同时,探索发展民营银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提高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各项配套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