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益问题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都与利益和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相关,人们所有的社会行为,都可以通过利益得到解释。利益是支配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言行、推动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站在利益的角度可以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之谜,利益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动力。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我国面临着改革动力衰退的问题。如何均衡社会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激发社会各阶层支持改革的力量,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研究利益动力理论,是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西方思想史上很多学者曾经对利益的动力作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利益动力思想进行了朴素的探讨。中世纪时期神学动力论的发展否定了人的现实利益。到了近代社会,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开始把建立在抽象的人性基础上的利益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德国的古典哲学家在推崇理性作用的同时,也发现了人的欲望、利益的动力作用。思想家们对利益动力问题的探究为马克思主义利益动力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扬弃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发展了利益动力理论。马克思利益动力理论的生成和唯物史观的形成是同一过程。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研究,哲学思想实现了由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根据这一转变,可以把马克思利益动力思想生成的过程理解为萌芽、发展、形成三个阶段。在理清利益、利益关系等范畴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利益动力,是指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由利益因素激发产生的,能支配主体的思想意识和活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变动的力量。利益动力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利益动力对人的活动和历史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取决于利益动力的结构,利益动力的结构主要有系统结构、层次结构等。从主体维度来看,利益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的思想和活动的影响方面。利益是支配主体的思想动机和活动的内在动力,利益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具有导向功能,利益是激发主体活力的重要动因,利益也是推动主体自身发展的动力。从社会结构的维度来看,利益是推动社会结构变化发展的动力。社会结构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利益是推动社会结构的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形成、变革的动力,这四个基本构成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利益的实现。社会结构内在地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利益是推动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源动力。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通过利益冲突表现出来。利益冲突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利益冲突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利益冲突对社会具有整合作用;利益冲突能释放社会压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利益冲突是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内在动力。利益冲突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利益冲突对社会具有离散效用;利益冲突会破坏社会秩序、损耗社会资源、伤害社会心理。利益冲突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可以通过对利益冲突的协调,抑制其消极功能,发挥它对社会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益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动力的形成机制和保障机制。利益动力的形成要经过内化和强化两个阶段。利益动力只有首先内化为人的思想动机、精神动力才能发挥对主体的推动作用,利益动力的形成还要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来强化。制度决定着社会的分配方式和人们利益实现的结果,决定着社会的利益关系状况,也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决定着利益动力作用的发挥。增强利益的动力作用需要协调社会的利益关系,需要建构合理的利益制度,也需要一定的价值理念的引领和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利益实现的方式更加多样,人们的利益差距也逐渐扩大。当前我国的利益关系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利益关系失衡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消减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弱化了改革的动力。为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使改革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当前必须积极推进利益协调。利益协调的原则有: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有序推进与统筹兼顾的原则、利益共享原则。均衡社会的利益关系可以从发展经济、重塑观念、构建制度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