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人大全良方》系统总结了南宋以前中医妇产科发展的成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妇人血证以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临床极为常见。《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的诊疗理论独具特色、治疗经验颇为丰富。目的:系统总结《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的用药及辨治规律,进一步明确妇人血证理论内涵,为临床妇人血证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分类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以《妇人大全良方》为主体研究对象,明确妇人血证理论内涵,梳理古代文献中妇人血证相关理论,归纳源流特点。整理、分类妇人血证相关条文,按照筛选标准提取妇人血证相关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方剂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进行挖掘,分析用药频率、四气五味、药物归经、组方规律等,分析、总结妇人血证的用药特点。结果:研究一:《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理论研究1.理论内涵解析。妇人血证属中医“血证”范畴,又可称为“妇人血病”,以阴道流血为主症,包含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以及杂病血证五类,各类血证因症状、病程、缓急等的不同可继续划分。妇人血证常见病机有虚、热、瘀三者,均易导致气血失和、脏腑失调,冲任血海蓄溢失常而出现各类妇人血证。临证根据病证、脏腑以及病变虚实的不同,以治气、治火、治血为原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2.理论源流研究。以《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为切入点进行整理、辨析。2.1病名。秦汉时期始提出以症状名称命名,晋唐时期初步以不同生理时期划分,《妇人大全良方》首将妇人病按八门分类,至明清明确提出“妇人血病”,并将月经不调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延长等明确分类。2.2病因病机。秦汉时期已强调热、虚、瘀的致病理论,《诸病源候论》系统总结了素体-外邪-经脉致病体系,至明清从脏腑、气血、虚实等多层面分析妇人血证病机。2.3治疗。医家多根据疾病不同类型、症状以及病因病机选方用药。研究二:《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用药规律研究以《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妊娠门、产后门及众疾门中妇人血证相关条文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相关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202首,涉及药物189味。结果显示:(1)高频药物(药物频次≥20次)17味,以当归、川芎、肉桂、白芍、阿胶、生地黄等为主;(2)四气以温性药物最多;(3)五味以甘味药使用最多;(4)归肝经的药物最多;(5)组方规律发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川芎,当归”和“当归,肉桂”。具体分析与讨论如下:1.妇人血证病证与用药分析。1.1用药频次。《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高频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以及活血化瘀药为主,符合其“虚、热、瘀”病机,且现代药理作用与具有阴道流血表现的现代疾病发病机制一致。1.2四气。陈氏强调“风冷”邪气致病,冷者温之,血得温则行,血证之中血瘀病机较为常见,故多用温性药物。1.3五味。甘味药应用频率最高,可滋养补虚以治血虚之证,还可制约辛、苦药物辛散、苦泄之性,三味同用,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行气散结而通畅血脉之效。1.4归经。用药主归肝经,与肝“司藏血,主冲任,入血分”之功密不可分。1.5组方规律。妇人血证常用治疗方剂为加减四物汤,以生地黄或熟地黄为君药之四物汤应用频率相当,多随证治之。2.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不同类型血证病证与用药分析。2.1用药频次。2.1.1杂病血证常继发于月经病血证,治疗均以当归汤为主,但月经病血证多用赤石脂、艾叶之类止血收敛之品,重在止血,而杂病血证则多用人参、熟地黄、白术等补虚之品治疗因慢性疾患所致之气血两虚证。2.1.2妊娠病血证偏于温养,阿胶应用频率最高,方剂以胶艾汤为主,具有止血养血安胎之效。2.1.3产后病血证治疗注重固护阴液,加减四物汤养血止血而不伤阴液,最为常用。止血药物多用性平之蒲黄,化瘀止血而不伤正,适用于产后“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2.2性味归经。2.2.1性味。温性药物在各类血证中使用频率均最高,寒性药物位居第二,在妊娠期血证中却居第三,因妊娠特殊体质影响,当重温养而避苦寒。2.2.2归经。妊娠病血证用药频次不同于其他类型之肝心脾肾,肺居第四,肾为第五,不符合补肾养胎的普遍认识。肾主生殖,归肾经药物几乎遍布各方剂中,但因其用药占比较小,而妊娠期应用阿胶频率最高,可入肾肝肺经,加之人参、茯苓、甘草等补虚之品均入肺经,导致肺经药物排名较靠前。3.阴道出血不断、不畅、不通的不同形式血证病证与用药分析。本部分内容将无阴道流血表现的月水不通、产后恶露不下与妇人血证之不断、不畅进行对比,分析其病证与用药特点。陈自明对妇人血证出血形式的划分有不断、不畅、不通之别,主要体现在月经病血证与产后病血证各方论中。陈氏认为出血不断多由精血损伤、冲任脉虚所致,以续断、阿胶等补虚止血药物为主,兼用四物汤以养血和血而不留瘀。出血不畅与不通的病机以血瘀为主,尤以出血不畅更为偏重,用药多为当归、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陈氏认为出血不通多由不畅发展而来,瘀久则虚,药物选择多在不畅用药基础上减牡丹皮、木香、大黄而增生地黄、人参、茯苓等补虚之品。研究三:《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辨治规律探讨本部分内容结合文献理论分析方法与数据挖掘方法所得结果,探讨《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在“因-机-证-治”各方面的特点。1.病因。内以脏腑虚损为本,外重风邪为患。风为阳邪,其性壅满,易从阳化燥而胜湿,津血同源,冲任血虚;又能从阳化热而动血,热迫血行而出现各类妇人血证。日久耗伤精血,与血相结,伏留不去,既可与血相结而成积聚,又可耗伤精血变发虚劳。风淫常兼夹寒、热等邪气致病,“寒则血结,温则血消”,继而导致各类妇人血证发生。2.病机。妇人血证致病强调气血失和,尤为注重阴血病机。血虚、血瘀、血热最终均可损伤冲任,或冲任不固,或冲任不通,或热扰冲任,可导致血海蓄溢失常而出现各类妇人血证。3.论治。妇人血证用药以四物汤加减为主,治血为本,重在调肝。将调血诸法寓于调肝之中,或疏肝气以行气活血,或养肝血以补血熄风,具体为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温通肝经、活血化瘀、滋养肝血五法,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继发病的防治。4.用药。4.1巧选疗血药。陈氏在治疗妇人血证应用止血药、活血药、收敛固涩药之时常根据所治疗症状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病因进行选方用药。4.2妙用单味药。陈氏治病选方用药多遵循“药不惟其贵贱,惟有效”的原则,治疗妇人血证之时应用大量单味药组方,有药简功专之意。4.3活用调服法。陈氏对调服法的选用不拘一格,或以酒,或以醋,或米汤,血证类型不同,症状不同,方法亦有不同。结论:本研究在明确妇人血证理论内涵、厘清《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渊源及后世影响的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发现符合标准的方剂202首,共涉及药物189味。各类型血证用药以当归为主,方剂重在四物汤加减,在此基础上根据血证的类型与病机的不同酌情加减药物。病因上强调风邪为患、病机上注重阴血损伤,因归肝经药物应用频次最高,故在治疗时强调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温通肝经、活血化瘀、滋养肝血的调肝五法,构建了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辨治体系。从理论上丰富了妇人血证相关内容,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