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土壤对砷(v)的吸附机理及吸附容量,本文以名山河流域典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aCl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原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2-0.25,0.25~0.053,0.053-0.002,<0.002 mm)对砷(As5+)的吸附解吸特征,同时研究土壤微团聚体(去除土壤组分后)对砷(As5+)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吸附解吸过程的特征。本实验结果以期能为该区域预测重金属砷的环境容量、防治点源与面源重金属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了解砷的迁移转化规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土对砷的热力学吸附解吸研究。水稻土原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As5+的吸附过程分为快速和慢速两个反应阶段,快速阶段为非专性吸附,慢速阶段为专性吸附。热力学吸附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r=0.9975~0.9995),属多层吸附。各粒径土壤对Ass+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0.002mm)>0.053-0.002mm>原土>2-0.25mm>0.25-0.053mm,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和阳离子交换量含量分布特征一致。各粒径微团聚体易解吸量(率)大小顺序与吸附量大小顺序相反,难解吸量占绝对优势,热力学吸附专性吸附为主,非专性吸附为辅。(2)水稻土对砷的动力学吸附解吸研究。动力学吸附过程也分为快速和慢速两个反应过程,与热力学吸附方式一致。水稻土原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As5+的动力学吸附量随着时间增加逐渐降低,在600min以后达到吸附平衡。动力学吸附以Elov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r=0.9839~0.9941)。不同粒径粒径土壤对As5+的动力学吸附量大小顺序为:(<0.002mm)>0.053-0.002mm>原土>2-0.25mm>0.25-0.053 mm,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和CEC含量分布特征一致。各粒径微团聚体易解吸量(率)大小顺序与动力学吸附量大小顺序相反,同样难解吸率占绝对优势。动力学吸附以专性吸附为主,非专性吸附为辅。(3)去除土壤组分(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后水稻土对砷的热力学吸附解吸研究。去除SOM、去除Fed、同时去除(SOM.Fed)三种处理方式下,水稻土原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Ass+的吸附量变化规律与去除组分前递减规律一致,但砷最大吸附量的平衡液浓度滞后。去除土壤组分后,土壤对砷的吸附仍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去除SOM:r=0.9919-0.9989;去除Fed:r=0.9951-0.9989;同时去除SOM. Fed:r=0.9944-0.9976).三种去除组分处理方式下,吸附减少量大小顺序均为:(<0.002mm)>0.053-0.002mm>原土>2-0.25mm> 0.25-0.053mm,且Fed对土壤吸附容量的影响大于SOM。去除组分后,水稻土原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As5+的非专性吸附量(率)增加,专性吸附量(率)降低,且易解吸增加量(率)大小关系为:去除SOM、Fea>去除Fea>去除SOM。去除土壤组分后As5+的热力学吸附仍以专性吸附为主,非专性吸附为辅。(4)去除土壤组分(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后水稻土对砷的动力学吸附解吸研究。去除土壤组分后,各粒径土壤对砷的动力学吸附量变化趋势与未去除组分前一致,仍然分为快速与慢速两个阶段,去除土壤组分后吸附平衡时间呈一定程度提前。同样也以Elovich方程对原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Ass+的动力学吸附拟合效果最佳(去除SOM:r=0.9933-0.9977;去除Fed:r=0.9865-0.9953;同时去除SOM、Fed: r=0.9820-0.9940),拟合效果最差的为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最大减少量的大小关系均为:(<0.002mm)>0.053-0.002mm>原土>2-0.25mm>0.25-0.053mm.去除土壤组分量与吸附最大减少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59~0.9891)。去除组分后,各粒径土壤对As5+的解吸量(率)变化集中在60~600min之间,且以前60min为快速反应阶段,以后为慢速反应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