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强了对外交流,国际社会也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中国。此时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方针。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中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的速度提升,但是公平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于是从9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感觉到了普通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时至今日,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世界银行专家计算的全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了2001年的0.447。根据另一项计算(Khan和Riskin,2004)2002年中国全国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达到0.46。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世界上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收入差距过大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生活的稳定,因此众多学者都在积极的研究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一方面希望能够提出解决目前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希望中国经验能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将收入差距分解为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是经济学界目前通行的做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问题上,因而研究成果也显得有效的多。本文试图研究的就是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在国际上,近二十年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经历了高技能工人比例不断上升,以及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经济学家主要从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等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分析。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IT行业兴起及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这使得企业的组织制度发生改变,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家间不断减免关税,跨国公司投资持续增加,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工会的影响力量下降。广义地讲,上述影响既是促进技术变化的原因,同时也被技术变化所决定。一方面,计算机等通用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的收益上升,提高了他们的相对工资水平,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国家对教育资助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两方面共同导致高技能工人比例上升,同时也使得新技术适用的范围扩大,加快了技术的创新速度。就中国国内而言,中国的大型企业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因此企业内部工资收入的差距对城市内的收入差距有很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工资水平由国家统一制定,因此不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外资的进入,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大,劳动力市场的放开,不同类型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开始拉开。而我们的研究发现,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受非国有企业数量增加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首先回顾了工人技术水平与工资水平相关关系的研究历史,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大量研究都使用的是家庭或者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当我们的研究改为使用国家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其中FDI和技能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这也将成为本文的分析重点。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FDI和自由贸易提高了整体技术水平和劳动力技能,提高地方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技术和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会提高。我们将FDI分为出口导向型和进口导向型两种。出口导向型的FDI提高非技术工人的工资降低技术工人的工资,降低技术收益。而进口导向型的FDI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提高技术收益。某一地区国有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与工资差距拉大有关。这一作用随着获得FDI数额增加而增加。另外我们还发现,由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事实上的竞争关系,国有企业的数量也在影响着工资水平和工资差距。外资通过制造对劳动力的需求直接影响工资水平,但是这种需求对技术和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影响不成比例。对技术和非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由FDI的类型决定。并且通过影响其他企业存在的经济环境间接影响工资水平。国有企业占较大雇佣份额的省份与接受FDI更多的省份有更大的工资差距。国企对于吸收技术工人竞争的反应是支付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工资,然而国企的低效率使得它只能通过减少非技术工人获得的工资维持收支平衡。因此在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得城市,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