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民粹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中叶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和小官吏出身的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主张俄国利用合作社和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过程直接走向社会主义,在俄国思想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开创了俄国革命的先河。这一思潮在演变中分裂为革命民粹主义和改革派民粹主义(自由派民粹主义)两大派别,19世纪9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陷入低潮,20世纪初以社会革命党诞生为标志,俄国民粹主义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最后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仍然坚持以村社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固步自封中,逐渐被蓬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所取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对俄国发展道路探索时与同样寻求俄国发展出路的民粹主义者展开了多次思想交锋,他对民粹主义的认识经历了由批判其思想主张到肯定其合理内容的嬗变过程,这一嬗变过程以1905年俄国革命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5年俄国革命前,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态度主要是批判的。列宁认为民粹主义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力图阻止和扭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把小生产者理想化的做法是荒谬的、反动的。19世纪80年代占主流地位的改革派民粹主义将资本主义同“人民生产”对立起来,认为通过对“人民生产”的保护和发展可以使俄国不经历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同时,他们通过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主义,企图以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代替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解放运动,成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羁绊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的绊脚石。所以,列宁运用唯物史观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俄国现实的社会经济,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经济表现出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残余势力并存的特点,此时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俄国经济生活的基础,再像民粹主义主张的那样利用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基于此,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唯心主义社会学思想、“非资本主义道路”思想、民粹主义革命主体和革命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揭示了俄国民粹主义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社会主义。第二阶段: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20世纪初,世界各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和政治发展的滞后性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在俄国表现得更为深刻和突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等不断激化,俄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薄弱一环。与此同时,1905年俄国革命的失败,诸多农民希望变革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因此,联合一切民主的力量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任务,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极为突出的“特定的历史任务”。为了夺得革命的胜利,列宁因时而立、因势而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认识到民粹主义对人们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推动作用,肯定民粹主义“劳动原则”和“平均制”原则的现实意义,接受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纲领,承认民粹主义在世界历史上的正确性。列宁依俄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俄国革命实践需要的变化批判、扬弃民粹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革命思想,创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