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TAP)阻滞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很多,但是对于阻滞时选择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容量以及给药的途径和方式却各不相同,目前为止对于这些研究中何种组合效果最优还没有达成共识。本研究是在原有TAP阻滞基础上,通过研究改进TAP注射方式,改进路径选择,探讨TAP阻滞时所需的最佳容量和最低有效浓度。确保局麻药用量减少的同时麻醉与镇痛效果不受影响,减少或避免局麻药中毒反应的发生,从而使麻醉更加安全可靠。 方法: 第一部分:选择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患者10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25例:A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他三组为TAP阻滞组,根据罗哌卡因容量的不同分成B组(40ml)、C组(50ml)和D组(60ml)。将超声探头置于肋缘与腋前线交界处,当出现清晰的TAP图像后,运用超声平面内显像技术,在离超声探头外侧约1cm处进针,采用“水分离技术”,沿肋缘用27G穿刺针由外侧向内侧进针,注入不同容量的0.25%罗哌卡因,边进针边推药,直至药液扩散到腹直肌与腹横肌交界处。记录(1)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患者入室后5min和切皮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2)麻醉期间芬太尼的总用量。(3)手术时间。(4)术后1h(T1)、术后6 h(T6)、12 h(T12)、24 h(T24)、48h(T48)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包括静息痛和咳嗽痛)。(5)术后使用氟比洛芬酯的患者例数、氟比洛芬酯的总用量以及使用氟比洛芬酯后镇痛效果不佳继续使用芬太尼的量。(6)术后恶心呕吐的程度。(无呕吐=0,轻度呕吐=1,中度呕吐=2,重度呕吐=3)。(7)术后48h,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不满意=1,一般=2,满意=3,很满意=4)。(8)并发症。 第二部分:选择拟行LC患者75例,采用第一部分所测得的最佳容量,根据超声引导下TAP阻滞罗哌卡因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每组25例:0.125%罗哌卡因(E组)、0.2%罗哌卡因(F组)、0.3%罗哌卡因(G组)。操作方法和观察指标同第一部分。 结果: 第一部分:四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和术中芬太尼的用量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与A组相比其他三组相比VAS评分(静息与咳嗽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内B组的VAS评分(静息与咳嗽状态)明显高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C组与D组VAS评分(静息和咳嗽状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24h以后VAS评分(静息与咳嗽状态)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其他三组,术后使用氟比洛芬酯的患者例数和术后镇痛满意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三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二部分: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和术中芬太尼的用量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与E组相比F组和G组患者咳嗽状态下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静息状态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内F组和G组的VAS评分(静息与咳嗽状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4h后三组VAS评分(静息与咳嗽状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使用氟比洛芬酯的患者例数、恶心呕吐的程度以及镇痛满意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第一部分:①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能有效的维持术后24小时镇痛;②50ml和60ml罗哌卡因在术后镇痛效果和综合满意度优于40ml;③综合考虑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50 ml罗哌卡因为安全有效的容量。 第二部分:①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中给予0.125%、0.2%和0.3%罗哌卡因50ml对术后静息性疼痛均有相似效果,且有类似的综合满意度;②相对而言,0.2%和0.3%罗哌卡因对运动痛治疗效果更好;③综合考虑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笔者推荐0.2%罗哌卡因50ml为有效安全的药物剂量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