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型偶氮苯基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L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三十年来,有机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因具有非线性系数高、响应快、带宽大、结构可设计、易加工等优点,在信息领域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而得到广泛重视。为了达到制备电光设备的实用要求,非线性光学材料必须同时具备较大的光学非线性、优异的取向稳定性、较低的光学损耗和良好的可加工性能。如何使含高一阶超极化率的发色团的聚合物中具有优异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是人们在优化材料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然而发色团偶极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是影响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最近的理论研究发现,如果使用近似球形或压扁的椭球形分子,可以有效减少发色团之间的接近程度及其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更大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高度支化的聚合物,具有不规则的三维准球形结构、大量的分子内孔隙、良好的溶解性、较低的黏度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而且它易于合成,可通过一步法制备得到。这些特殊性能为超支化聚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本论文以获得具有高宏观二阶非线性光学活性及热稳定性的聚合物材料为目的,制备了一系列可交联型超支化极化聚合物材料,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了研究。一、“A2+B3”缩聚法合成超支化聚苯甲酸酯及其二阶非线性光学研究以DR19为A2单体,以1,3,5-苯三甲酰氯为B3单体,以三乙胺为吸酸剂,采用“A2+B3”溶液缩聚的方法制备了超支化聚苯甲酸酯,并分别用甲醇和缩水甘油对超支化聚合物进行封端。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对所得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聚合物的热性能;用二次谐波产生法研究聚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其二次谐波系数大于51pm/V,且二次谐波系数起始衰减温度高于130℃。研究表明,用环氧基团封端的超支化聚苯甲酯具有更好非线性光学热稳定性。二、“click”反应“A2+B3”缩聚法合成超支化聚三唑以4 4-{N,N’-二(3-叠氮基丙基)氨基}-4’-硝基偶氮苯为A2单体,1,3,5-三(炔丙氧基)苯为B3单体利用铜催化环加成反应通过“A2+B3”的聚合方式合成了可溶性超支化聚三唑。探讨了催化剂浓度、单体浓度及其投料方式、反应时间等对反应进程以及超支化聚三唑分子结构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对所得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NMR法测定超支化聚三唑的支化度在0.45-0.58之间;采用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超支化聚三唑的热性能。三、“click”反应合成超支化聚三唑及其二阶非线性光学研究利用“点击”反应,通过“A2+B3”缩聚法设计合成了外围带炔基的超支化聚三唑;为了比较,合成了对应的线性聚三唑。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对所得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聚合物的热性能。采用二次谐波产生法研究了聚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能,超支化和线性聚三唑极化膜在1064nm波长处的二次谐波系数d33分别为96.8和23.5pm/V,相应的二次谐波系数起始衰减温度分别为165和123℃,表明超支化聚三唑具有更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及热稳定性。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双师型”教师能力的高低将决定教师素质的高低。初步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双师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Internet的普及,基于Internet的流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对Internet流媒体技术的分析,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背景与发展,在指出它作为一种理念的可贵的同时,对于这一理念转化为理论从个体与普遍、自由与平等上进行了哲学思考。最后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在法律制度与
目前,设计和开发具有高效率、高稳定性、高亮度的新型发光器件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点。本论文从分子的结构设计出发,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一系列有机低聚物和金属配
本文从三山区屠宰场的非洲猪瘟现状出发,分别从非洲猪瘟病毒的源头控制、知识普及工作、屠宰设备情况、屠宰场的消毒与清洁工作,以及防疫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屠
我国现行的民事赔偿制度在赔偿范畴界定、补偿年限、补偿标准上存在不合理之处,此外,对故意或过失致人财产损害在追究赔偿及其他民事责任时应区别对待。
<正>农业"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从总体上看,要按照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整体部署,制定农业"走出去"的合理规划,着力推动在利用境外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两端"取
淋巴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病死率约1.5/10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占11~13位。目前认为,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